亦如第一任华北方面军指挥官寺内寿一一般。
徐州会战后期。
为了争取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方面军进行的大迂回、大包围战术,一口吃掉徐州地区的国军主力部队。
他甚至敢以加强过后的第十四师团为诱饵,迟滞主力部队的撤退速度。
杉山元在山下奉文的面前,也表现的像是早就有心理准备一般,只是强调道:“森山大队长对于战局的判断定然是带上了主观感受,战斗不会进行的如此艰难。”
不知道这算不算的上是高级指挥官的通病。
纵观整个战史。
不管是中国方面的高级指挥官。
还是日军的高级指挥官。
总会有着极为乐观的心态,在他们的心中基层战斗就应当如何如何发展。
实际上。
每一场战斗基本上和他们预想之中的都有着不小的差别。
当双方真正意义上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又会进入新一轮的怪圈。
杉山元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语言,似在安慰山下奉文等一众年轻军官,也似乎在重新说服自己一般。
“山下君、没有任何一个指挥官会在第一轮攻坚战斗之中就投入自己绝大多数的兵力,也不会动用所有的炮火,因为他们不清楚我们城内的具体防御部署,更不清楚们兵力配置的情况。”
杉山元想起了日军最大的对手,绝大多数国军部队的情况。
沉默片刻之后接着补充道:“前提是他们真正意义上是一名合格的指挥官。”
杉山元他本人作为日本军官之中的优秀指挥官。
军事指挥知识自然是十分详实的。
他的表述如同教科书一般,又透露出一种可以称之为决断的意味。
“我们的装甲旅团以及骑兵部队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诸君,那可是足足一百三十二辆的战场,上万人的机动突击力量。”
“而我们的对手呢?”
杉山元语气顿了顿。
手中的指挥棒指了指一旁的沙盘:“一群乌合之众掺杂着一万余人的精锐步兵。”
在日军指挥官的眼中。
除了37年卫立煌统率的那一支第十四集团军之外。
现如今十四集团军的战斗力,在日军的眼中只能够得到一个乙下的评级。
在国内战场上,也就是三流作战部队的水准。
这样的部队。
防御作战的时候,或许会因为中央军的身份(能够得到更多的武器装备、物资补给,乃至兵员、甚至是友军支援。),能够在战场上支撑更多的时间。
可现在已经进攻了一个月的十四集团军。
战斗力在华北方面军的眼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这样的力量,如何与我大日本弟国的精锐部队交战?”
“只要我们发动总攻,一切都会好起来!”
杉山元始终保持着对这场会战走势的期待。
语气之中透露的不仅仅是乐观,还有极度的自信。
这种打法之前并未出现在中国战场之上。
狂妄的日本军官认为他们并不需要过多的战略战术。
进攻只需要单纯的划线(指标定攻击方向)即可。
“我们的反击部队势必会将其击溃,缔造出一场辉煌的胜利,奠定我弟国蝗军在华北地区维持存在的基础!”
比起杉山元的自信。
此时的楚云飞则是神色凝重的站在了作战沙盘前。
“焕然兄的建议也有着我们难以拒绝的好处,如果日军真的发起反击的话,我右翼战斗群可以直接侧击日军反击部队,为十四集团军争取时间。”
张大云点燃了一颗香烟深吸了一口气之后,大拇指挠了挠自己的额头:“这种打法相对而言更加保守。”
罗卫国也是点了点头:“是啊,这样确实能够以不变应万变、至少我们的战线能够维持得住。”
方立功默不作声,他的目光看向楚云飞。
总觉得他有话要说。
表面上,这个作战方案是为了占据浑源周边地区,保持居高临下的优势。
一旦日军展开对十四集团军的反击,便可以威胁其侧翼,同样也可以形成包围态势。
可如果黄百韬想的不是这样呢?
楚云飞对黄百韬可是有所了解的。
“保守?”
楚云飞冷哼一声:“你们把黄焕然想的低了,他可不是想要维持战线,也不是为了支援十四集团军。”
张大云和罗卫国两人大眼瞪小眼。
不是维持战线和支援友军部队的话。
他打浑源干什么?
浑源虽然对于日军而言,仅仅是大同的外围防御支点之一。
可那里驻扎了一千五百左右的日伪军,有完善的防御工事。
就是黄焕然亲自带队去打,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啃下来。
这么大的代价,如果没有取得合适的收益。
那还不如去进攻广灵,至少能够保持对阳原的威胁。
一旦攻克阳原,便可北上攻击天镇。
那么日军在大同地区的主力。
随时都有后勤补给线被切断的风险。
日军必然会选择进一步的收缩,确保自己的铁路沿线安全。
这便是楚云飞的既定打法。
虽然没有太多的出彩之处,但胜在稳妥、且容错率极高。
即便是某支部队出现了一些差池。
也能够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
楚云飞很快在几人面前的作战地图划出了一条行军路线。
方立功、张大云、以及罗卫国三人眉头紧皱。
“他是想要以两个步兵团的兵力,突破桑干河,去堵截日军的二线部队。”
作为高级作战参谋。
他们之前并非没有考虑过这种可能性。
只是、未免有些太大胆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