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新帝和百官你来我往的时候,周泠泠已经在上京迅速买下了十几家铺面。
天灾在前,哪怕是上京也是不缺流民的。
所以周家一鼓作气,直接买下了几十个下人。
壮年男女只占了三成,大半却是些十岁上下的孩子。
一半补充府中各处所需,一半预备将来留在铺子里。
陈氏首次掌家,定要将闺女的东西和家里分开来。
粮铺和以后的铺子从始至终都是闺女自己买的,粮食也不是家里提供的,所以陈氏坚决的将粮铺归为闺女的私产。
还有闺女说要在上京开的的周记果蔬和饭庄,陈氏也是一样的想法。
他们一家,如今大儿科考在即,次子少年将军,家中奴仆成群,他们夫妻俩已经此生无憾。
周家往后如何,那要靠他们兄弟自己去挣。
往后闺女若是出嫁,这些都是她的产业。
周泠泠得知母亲的打算,又是无奈又是感动。
对自家爹娘哥哥们她都是了解的,所以从未想过和家里人分得那么清。
可陈氏却说:“娘知道你心里待我们亲近,可有些事,从一开始便要说好。”
“往后无论是你还是你哥哥们,都是要各自成家的,便是你们兄妹三人感情深厚,可有了自己的小家,那其他人俱都是外人。”
“哥哥们各有前途,若此时不将这些事情定下,往后这些铺子也好宅子庄子也好,混作一摊,便再难分开,不患寡而患不均,他们不争,你嫂嫂们未必不会动心……”
“这两年家中已经得你许多好处,爹娘手中也有些余资,往后你尽可做自己的事,不必为家中生计烦忧。”
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
陈氏这般,不仅是为了闺女,也是为了两个儿子。
穷人乍富,一朝翻身,纵使两个儿子心性已是极好,可这些日子陈氏心中仍是不踏实。
她怕孩子们觉得这一切得来太过容易,养成了眼高手低的习性。
所以自己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才是正理。
撑起这个家,供养爹娘兄弟挥霍,这不是她闺女应尽之分。
家人明理,周泠泠便愈发投桃报李。
粮种是她接下来准备继续研究的,一直都是二表哥在帮着自己打理,她留在手里也好。
可果蔬铺子和饭庄,却是她一早就给家中定下的营生。
周泠泠便跟爹娘商量,将自己前些日子买的庄子和上京六间铺子卖给了家中。
买来的下人,周泠泠留了十个准备往后放到粮铺里的,其他的身契也都交给了陈氏。
她负责提供前期的果苗和菜种,往后如何打理庄子,如何经营铺子,便一概不插手了。
从此,这便是公中的产业了。
三人眨眼间将家中大事定下,早出晚归的周云得了个被通知的权利,远在云水县的周池就只能延后通知了。
不过两人就是知道了,也对此毫无意见,只会觉得妹妹吃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