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把你手机给我!”

到了1981年,国家终于对普通家庭安装电话实施开放政策。

也就是说,从1981年开始,各种拨号麻烦、样子古板的转盘式电话就已经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

不过电话的安装费用又非常昂贵。

因此拥有一部电话的家庭少之又少,一般的老百姓,还是只能用公用电话。

江弦打听过,一部电话初装费大概在几百元到上千元。

这会儿工人一个月才赚一百块左右,这么昂贵的价格一般的家庭哪能付得起?

当然了,也有能付得起的。

别忘了这会儿已经是1984年了。

刚刚“下海”的个体户,还有一些个文艺明星,这些人都成了最早尝鲜的人,成了最早一批自掏腰包装电话的用户。

但是装一台电话还是很困难。

拖个几个月到半年,这是常有的事儿,

有些用户交了钱,等个三五年你这电话都装不上。

据说当年香港有人在京城建了一家大饭店,因为没有电话,迟迟不能开张,最后是找电信局总工尹世泰特批,这才总算拉进来两条线。

因为这个电话的问题,李滨声先生先生还专门画了一幅红极一时的漫画来讽刺,叫《愚公新课》:

“打电话再难也不要紧,我死了还有我儿子,我儿子死了还有我孙子,我孙子死了还有”

江弦想给翠花胡同这边拉条电话线,与其自己去跟46局费劲,不如找王濛来给他解决了。

“拉电话线?”王濛皱眉。

理性一点来说,翠花胡同这院子,虽说《人民文摘》现在用作编辑部,但实际上呢?这是江弦自家院子!

这要是扯一条电话线过来,那这性质

王濛纠结那么几秒,又马上觉得惭愧。

《人民文摘》既然成立了,那是一定需要一条电话线的。

人家江弦都慷慨的把自家院子拿出来,暂借给《人民文摘》。

如今跟他申请一条电话线,王濛还在这儿顾虑这些。

这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我去帮你申请,应该很快就能下来。”

王濛开口道:“邮电那边最近准备引进一项新工程,全京城这会儿有大概2万门电话,这回邮电准备扩充个10万门,这10万门电话里头,肯定能给你弄一门过来。”

“这就好了。”

江弦道:“有了电话,以后我和你沟通工作也方便的多。”

“没事儿还是少打”

王濛轻笑道:“电话费可不便宜。”

据说这会儿京城有位老太太,给在日本的儿子打国际长途,等半天好容易接通了,结果听不清对方在说什么,急得这边“喂”了半天,一句正经话也没说成。

等挂了电话一看话费单,老太太急了:460元!

这笔电话费绝对是个天价了。

电话的事儿没几天就很快落实下来,这回京城扩充10万门电话,一下子翻六倍,这绝对是规模空前的国家投资。

邮电局的人风风火火往6号院子扯电话线,又惹得翠花胡同的街坊邻居们侧目。

在他们看来,能扯一门电话,那绝对是了不得的事情。

因此又更加坚信6号院是个高级单位的说法。

江弦哪知道这些。

他坐在办公室里,抱着新装的这台老式电话,忍不住感叹自己终于有了个相对私密的通讯手段。

以前他打电话,那都是用传达室的电话,要不就是同楼别人家的电话,旁边儿肯定有人听着,毫无隐私可言。

这个时代就这样嘛。

这会儿还流行个笑话。

说老局长家里装了个电话,结果家里成了楼里的传达室。

媳妇埋怨这部电话,他却觉得挺好:

“我坐在家里就把职工的思想情况全都摸清楚了!”

江弦让王濛帮忙装这台电话。

没一点私心那是不可能的。

他现在对电话确实有需求。

而且必须是一台相对私密点的电话。

毕竟过段时间,赵振开和钟阿城这哥俩就要去美利坚轰轰烈烈干事业了。

有了这台随时能用的电话,江弦也能第一时间和他们哥俩联系上,交代些事情啥的也能方便许多。

嗯,去年国内的第一家寻呼台也在上海建立了,江弦琢磨着回头可以再弄台BP机,方便联系嘛。

总之,这台电话装到了江弦的心坎上。

他盘算着,就算以后《人民文摘》搬去其他地方,这电话线总不能给他拆了。

这等于他白嫖来一条电话线。

哎,也不能叫白嫖。

他房子都借出来了,收点利息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