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1章 调令风波

春末的雨丝斜斜地糊在市局大楼的玻璃幕墙上,将四月的阳光滤成细碎的银箔。徐麟站在七楼局长办公室门前,指节悬在雕花木门上停顿了三秒——门内传来钢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声,混着新茶翻涌的涩香。这是他调任交警大队后的第731天,也是第一次以"准刑侦民警"的身份被单独召见。

铜制门牌号"703"在指尖凉得发沁,徐麟忽然想起三个月前在高速路口追捕逃犯时,被对方甩尾撞裂的警车前挡风玻璃。当时飞溅的钢化玻璃渣里,他还攥着半张从交警队旧档案里翻出的、画着诡异符号的交通事故现场图。

"进来。"

沈明修的声音像浸了冰水的钢尺,徐麟推门时看见老局长正对着摊开的《警队人力资源配置白皮书》蹙眉,鼻梁上架着的老花镜滑到鼻尖,露出两道深如刀刻的眉弓。办公桌上的红旗渠香烟盒斜斜敞着,烟灰缸里堆着七个半灭的烟头,其中三个还在袅袅冒着青烟。

"坐。"沈明修笔尖未抬,却精准地用镇纸压住泛黄的调令副本,"公安部特批的跨部门调任许可,今早刚从北京寄来。"

羊皮纸质感的文件在桌面投下浅灰阴影,"徐麟"两个字用红笔圈着,旁边注着"刑侦支队重案二组副组长"的任命。落款处盖着公安部人事司的火漆印,边缘还留着经办人员的指纹浅痕。徐麟注意到调令的附件三里,密密麻麻列着十七条"特殊岗位适配性评估",其中"跨领域案件侦破能力"一项被标了双星。

"局里讨论了七次。"沈明修终于摘下眼镜,拇指揉着晴明穴,眼尾的皱纹里卡着没洗净的蓝黑墨水,"刑侦支队那边,周建军带着三个老刑警联名上书,说你在交警队办刑侦案是'坏了规矩'。"

窗外传来消防车的呜咽,徐麟的指甲无意识地掐进掌心。他想起两个月前在十字路口抓住的那个惯偷,对方身上搜出的匕首柄上,刻着和三年前连环杀人案相同的回纹——要不是当时坚持调取路口监控,那起悬案至今还躺在档案室的积灰文件里。

"但你在交警岗位上,破了七起刑侦积案。"沈明修忽然笑了,从抽屉里摸出个牛皮纸袋,倒出七枚不同年份的三等功奖章,"包括去年那起伪装成交通事故的杀人案,现场刹车痕的分析报告,省厅拿去当教材了。"

奖章在办公桌上滚成不规则的弧线,徐麟看见自己在交警队的工作证复印件贴在调令第三页,照片上的警服左胸,还别着老队长送的那枚银质警徽。那天在医院ICU,老队长攥着他的手说"交警队的眼睛,要看穿车轮底下的骨头",监护仪的绿线在窗外的霓虹里明明灭灭。

"可您知道,刑侦支队的人怎么说我?"徐麟忽然开口,声音像绷直的琴弦,"他们说我是'交通警里的刺头',说我每次办案都是'越权执法'。"

沈明修的目光掠过桌上摊开的《警队纪律条例》,第47条"跨部门协作规范"下画着粗重的红线。他抽出一支红旗渠,却没点着,只在指间转着:"知道为什么把你放在交警队三年?"烟头突然戳向窗外的车水马龙,"全市92%的刑事案件,都会在交通轨迹上留下尾巴。你盯着红绿灯,其实是盯着整座城市的血管。"

雨声忽然大了,雨点砸在空调外机上咚咚作响。徐麟看见调令附件五的"风险评估"里,用红笔写着"该警员存在打破部门壁垒的主观能动性,可能引发传统办案模式抵触"。三年前他刚穿越来时,在警校教材上画满现代刑侦笔记的场景突然涌上来,那时他还以为,只要有能力就能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