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妈妈原本还想劝谢爸爸再努努力,索性把那九户也买下来,可谢爸爸却摇摇头。
“还是算了,那九户不卖就不卖吧,毕竟那条街上的房子越是临街,越是在两头街角,越是吵闹的地方越是容易买下来。
如果做生意的话这样的位置也是越好,而不卖的那几户都是相对安静的,在街中心的,房子也不大的。
这样的房子收不收对我们来说意义不大,而且这房子收回来之后也不是马上就能租出去,我们还要做清扫,有的太旧的还要重新做装修。
全部都收拾一遍,也得有个一两千块钱。所以呀,咱俩手里还得留点儿钱。你想想就算人家要租房子,肯定也想租那些打扫的干净亮堂的房子。”
谢妈妈想了想,十分赞成谢爸爸的想法,因此两人就此作罢。两人打定了主意,如果那九家主动过来找他们卖,他们也买,如果那九家不卖,他们也不去再磨嘴皮子。
这时候的谢爸爸和谢妈妈还不知道,在短短30年之后,他们手里这一条街的房子价格翻了一万倍都不止。
而那九户人家也万分感谢当初谢爸爸没有继续游说他们卖房子。
宣布改革开放之后厂里边除了那些职工家里刚刚回城的待业小青年以外,没有人从厂里进货拿出去卖,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谢爸爸想了想,率先找了厂里的领导,说想在桥西路那边开一家纺织品商店。就卖厂子里的东西。
而且他还自己做了一份租赁合同,表示自己已经把铺子都租下来了。
厂子里领导一看,既然国家有了政策。谢爸爸要做的事儿又符合国家政策,而且还能给他们纺织厂的产品找销路,这有什么不同意的?
因此立刻就批了下来,只说厂里的产品可以随他选择,价格就按平常往外放货的价格走。
谢爸爸高兴的不行,直接找到谢妈妈二人去选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