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屋电气!
如今隶属于洛克菲勒财团和梅隆财团共同执掌的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
而它,就是这一次,李长河打算跟大卫洛克菲勒洽谈的对象。
当然,李长河不是想着收购西屋电气,他也收不了,毕竟如今的西屋电气,还是世界级的巨头。
它的价值可不是十亿二十亿美元能搞定的。
但是这不妨碍李长河打它的主意。
因为李长河很清楚,接下来的二十年,就是西屋电气衰败的二十年,直到它被彻底的拆分。
这么一个庞然大物的倒塌,可以说中间流散出的技术,产业,足以让李长河借机衍生出一个新的巨头电气公司。
“或许,我应该感谢一下米国政府,七八十年代的你们,确实是文明的灯塔,照亮了世界的前行啊!”
李长河坐在书桌前面,看着西屋电气的报告,自言自语的轻笑着说道。
他以前其实没想明白,这么大个世界五百强的企业,怎么说倒就倒了。
但是在来到这边以后,伴随着对老美的了解,他慢慢的清楚了原因。
西屋这种巨头的倾倒,表面上看是市场的淘汰,但是根源上,是米国政府的打压。
而且米国政府的这个打压,不是只针对西屋,更准确的说,是针对的米国所有的制造业。
西屋电气的崩塌,其实就是米国制造业崩塌的一个缩影。
后世大家都很明白的一件事,就是米国的金融空心化,制造业消失,但是这其实不完全是资本家为了逐利做出的举动。
它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就是米国政府的压制。
而米国政府压制的原因,就是源自于对托拉斯的恐惧!
托拉斯,这个在米国成型的巨型资本垄断组织,一直是米国政府重点防范对象,也因此,它们通过了《反托拉斯法案》,以立法的形式把反垄断做成了政府的利剑。
而这把利剑,也慢慢的把米国的制造业送上了断头台。
很多人都知道的一件事,就是七八十年代,东瀛的制造业反攻米国,横扫了米国的很多市场,比如说家电,半导体,汽车等等。
但是大部分不知道的是,这种结果,其实是米国政府一手制造成的。
五十年代,米国政府强迫要求国内的一些公司,向东瀛开放技术授权,比如说西屋电气,通用电气,都曾向日本的东芝,三菱,松下等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然而在接下来的二十年时间里,东瀛埋头苦干,消化技术,全力发展,而米国这边,其实同样有技术突破。
庞大的制造业基础,让他们其实有着足够的创新能力,比如说这一次李长河看上的液晶技术,其实就是在米国最先被研究出来的。
但是被研究出来没有用,最先研发出液晶技术的RCA(美国无线电公司)只是研究了几年,然后便将技术封存。
后世李长河查资料的时候,写的是RCA认为这种技术是一种威胁,因为当时RCA是全美最大的家电制造商之一,RCA认为新技术会对他们的电视机市场形成冲击,影响公司利润,所以封存。
但是现在的李长河不这么看了,他觉得RCA封存技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怕引来米国司法部的反垄断调查。
反垄断调查,可以说是这几十年,米国司法部压制这些巨头商业公司的利器,一旦他们觉得哪家巨头公司掌握的新技术会影响整个市场的平衡的时候,司法部就会祭起反垄断调查的大旗,然后针对这家公司。
而后续这些公司面对司法部的诉讼,几乎没有反抗之力,要么乖乖的躺平认罚,要么等着公司被拆解。
也因此,为了规避反垄断调查,很多公司即便是有了创新,也会可以压制技术,并不拓展,以此保护自己原有的市场。
而这就造成了技术创新的迟滞性。
除此之外,反垄断调查还会带来另一个造福世界的福音,那就是技术开放!
凡是被调查的技术,哪怕通过了,司法部往往也不允许你独享,而是必须授权开放,公开出来。
李长河之前其实没想通,IBM为什么会在1981年研发出个人电脑之后,公开全部技术标准,完全放任其他家使用。
而后来他就知道了,根源就在于这个反垄断调查。
IBM此刻已经是大型计算机的龙头企业,如果再在个人电脑行业一统天下,那司法部反垄断的屠刀会立刻毫不犹豫的祭起。
所以IBM赶在司法部的反垄断屠刀祭起之前,就公开了自己在个人电脑行业的所有技术,然后由此引发了电脑行业的突飞猛进。
当然,IBM在这里面就落伍了!
同样类似的案例还有ATT,也就是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如今也在面临着司法部的反垄断调查,而且根据李长河观察到的信息,调查恐怕已经到了关键阶段,ATT要认怂了。
李长河记得,过不了几年,ATT大概就要被拆解了,不止如此,它在晶体管方面的专利也会被公开,从此无法再用专利去控制市场。
所以,面对着米国政府屡屡祭起的反垄断大旗,米国的很多制造业要么封藏技术,要么外流。
而结果也显而易见,米国政府压制企业的后果,就是东瀛的企业如今横扫了米国的微电子市场,开始不断地对米国本土的产业进行冲击,并把当初的技术研发公司彻底清扫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