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章 布局光刻机

陈飞凭借着来自后世的记忆,对于芯片行业的发展趋势可谓是了然于心。

他深知随着时间的推移,芯片的制造难度会呈指数级增长,对生产设备精度的苛刻要求更是到变态的地步。

尤其是光刻机这种堪称“皇冠上明珠”的设备,其制造难度更是令人咋舌。

一直到陈飞重生之前,国内在光刻机领域始终未能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无法实现自主研发与生产。

可在这 80 年代,情况可不同。

此时的光刻机技术要求也颇高,但相较于后世那种近乎变态的标准而言,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九州工业若能抓住这一机遇,倾尽全力投入研发,还是极有可能成功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光刻机产品。

以后只需要不断的迭代更新,加上他知道怎么走才是最正确,必然能够引领光刻机市场。

为了摆脱未来可能遭遇被他国“卡脖子”的困境,陈飞早就对整个芯片设备产业链的供应商展开过调查。

在所有设备当中,最为核心、也是重中之重的光刻机设备,他调查的最多。

最初,光刻机仅仅只是半导体厂家内部的一个设备部门而已。

这些厂家依靠自身的力量,就能自行设计生产用于制作芯片的工艺装备。

例如仙童公司,就别出心裁地使用电影镜头来进行光刻操作。

英特尔同样设有自家的光刻机部门,只需购入一些必要的零部件,就能够轻松完成光刻机的组装工作。

放眼当下的全球市场,光刻机供应商也不在少数。

不过它们大多聚集于漂亮国和倭国这两个电子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至于欧洲地区,其光刻机产业尚处于萌芽阶段,尚未崭露头角。

漂亮国 GCA 光刻机制造商,才是现在全球领军企业!

早在 60 年代初期,GCA 便展现出其超凡的科技实力和创新精神,成功打造出世界首台重复曝光光刻机。

这一划时代的杰作,不仅能够精准地将光刻位置定位于惊人的 1 微米精度,更是远远超越了当时普遍存在的 25 微米精度标准。

在那个时期,市场售价 3 万美元一台。

自那时起,光刻机领域正式步入专业化的崭新征程。

凭借着领先的技术优势和出色的产品质量,GCA 在 60 年代迅速占领了全球光刻机市场高达 60%至 70%的巨大份额,成为该领域无可争议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