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周人不知亡国恨

北齐怪谈 历史系之狼 2766 字 1个月前

2

「父亲,就怕他们不遵守律法,等我们一下山,就被报复啊。」

那首领绷着脸,严肃的说道:「七年前,不也是这样吗?说是赦免亡人,可山里的人下来还没几个月,就被抓起来问罪,去充了边役,再也没回来过....」

老头点点头,「你说的也对,可距离汉军进来已经很久了。」

「隔壁几个乡的亡人,回来了许多,我问过了,没有再抓人的。」

「我看,这新官府还是不一样的,若是要抓,早就抓了,何必等到现在?再说了,你们的下落,人家也没有询问,我看不像是要骗下来.....」

老头说道:「家家户户都分到了不少的田,但是乡里都是些老弱,没有男丁去耕作,我看着只觉得可惜啊。」

「要不这样吧.....有想下山的,现在跟着我下去,先看看情况。」

你们离开家乡也很久了,一家人分隔两地,你们在这里也不好过.::::

其实这是个相当残忍的提议,就是拿一部分人来当实验品,看看会不会死。

但是,对穷苦人来说,想活下去不容易,总是要做出些残忍的选择,尤其是乱世,是溺死难以存活的小儿子还是跟人换着吃,是先吃自家的户体还是去外捡户体..::.对比而言,这种选择就不是那么的残忍了。

在讨论了很久之后,有三十余人决定跟着老头下山,看看情况。

他们很快就踏上了回家的路。

下山的路比上山时要好走一些,但是他们的脸上丝毫看不出即将回家的喜悦众人志志不安,不知道自己即将面对的是什么。

走到山下时,天色已经黑了。

他们只能就地休息,到了次日中午,方才回到了家乡。

这是一处平平无奇的乡村,道路两旁杂草丛生,若是扒开去看,或能看到碎裂的头骨。

远处的耕地被荒废,几处烧焦的废墟等待着这些归乡的人们。

有人发现了他们的踪迹。

而后,尖叫声和哭泣声传出来,那些跟良人,跟父亲,跟儿子失去了许久联系的人冲了过来。

有人找到了自己的亲人,相拥而泣,有人茫然的四处张望,怎么也看不到熟悉的人影。

老丈吩附他们先各自回去,只带上了自己的侄儿,让他领着自己前往乡里的官署。

虽然现在这乡已经名不副实,但毕竟还是个乡,按着地方的标准,地方官府在这里设立了相应的官职。

人五百以上皆置乡,三千以上置二乡,五千以上置三乡,方以上置四乡。

乡置啬夫一人,人不足千,置治书史一人。

出来问话的是一个寻常的散吏,老农胆颤心惊的说起了自己进山采药,发现了村中亡人,并且将他们带下来的事情。

「我先前听上吏说官府赦免亡人,就请他们回来,这些人得知,也很高兴,

都跟着我回来了,他们都是些乡里的庄稼人,过去也不曾惹过事,就是因为当初的官府逼迫太急....

「嗯,嗯。」

散吏无奈的点着头。

这散吏乃是本地人。

官员可以从东边派,但是吏就没办法了,吏并不属于朝廷,吏是属于地方的,官员拥有处置权,也都是从当地征召。

从秦开始,一直到当下,吏的招募方式经过了多次的变更,如今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最简单的,征。

地方官府缺了吏,直接征当地会读写的人来当吏,这类似役,是不能拒绝的,必须要去,不去就等着被问罪。

第二种是继,一般来说,吏的位置是可以继承的,父亲死了就让儿子顶替,

这还是役那一套习惯,服役的人死了,就让他的亲属顶替他继续干。

第三种是考,最早的吏试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记载,有些有职权的吏,大家都还是比较有想法的,有想法就可以去考试,通过吏试就可以当了,据闻刘邦的亭长就是通过第三种方式考出来的。

像这位散吏,本地人出身,却只是散吏,明显就是走了第一种路子,因为认字而被征为吏,地位偏低,基本上没有任何职权,干的是些跑腿的杂活。

不过,待遇还行,比种由的活要轻松许多,对寻常百姓来说,地位也是有的。

这散吏听着老头子说了许多,颇有些无奈,「徐老丈啊,我是真的不知怎么给你说了。」

「你这些话,说给那些外来的上吏也就罢了,你还给我说。」

「我不知道山里的那些人吗?」

老头神色一变,赶忙叮嘱道:「你可不能出卖了乡人啊!」

「喉。....

散吏将他们几个拉到了一旁,认真的说道:「老丈啊,你好好想想,这上吏们能不知道这件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