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独裁

受到废太子诏书的影响,洛阳的官员体系,基本上已经是呈现了半瘫痪状态。

这样对于整个洛阳的管理,自然是十分不利。

赵节其实本身是有能力的,虽说也是二代,但才学这块,还算是不错。

最主要先前当刺史,有管理经验。

苏定方那边主要是负责军事。

军政分离,是李承乾早就定下来的基调,所以即便苏定方也能有管理的能力,但政务这块的事情,李承乾是不会让其全部接手的。

权力一旦放任,很容易滋生问题。

这跟忠诚关系不大。

“拜见殿下。”

“赐座。”

“谢殿下。”

跟李德謇不同,赵节父亲早死,杨师道只是他的继父。

而对于继父,虽说关系不差,但可不会跟李德謇那样受到影响。

作为皇亲国戚,长广公主之子,造反这等事情,根本没有多大的压力。

“此次官员离职人数多得超乎想象,洛阳城的诸多事务都陷入了停滞状态,再这样下去,局面恐怕会失控。”

李承乾淡淡说道。

赵节迟疑回道:“臣可以去周旋一二,有些世家人才,还是愿意支持殿下的。”

高风险,高回报。

不管是什么时候,都不会缺少干风险投资的人。

世家亦是如此。

李承乾摇头道:“没必要。”

“我决定对洛阳城内的官职进行重新分配,公开招募官员,实行新的规章制度。”

说完,李承乾示意内侍文忠,给赵节拿过去一份文书。

这份文书,便是对如今洛阳城内官署的重新规划。

对于大唐如今的政治制度,李承乾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后等级,都没想过要沿用。

自然是要大方位改革。

原本不想这个时候太多动荡,先维持稳定,没想到这些官员离职,到时给了机会。

赵节看着文书里的新政内容,越看越心惊。

虽说根子上跟现在的三省六部制差不多,然而实际上,却相差极大。

首先是设立决策院。

决策院由各领域专家、学者及资深官员组成,负责对国家重大政策和战略进行研究、论证和提供决策建议,取代传统的单一依靠宰相出谋划策的模式,使决策更加科学、全面。

从某种层度上说,决策院跟明清事情的内阁制度差不多。

能够进入到决策院的,必然是李承乾的心腹,且具有真材实料。

其次是监察院。

构建垂直管理的监察体系,监察官员直接向李承乾负责,不受其他部门干预。

扩大了监察范围,不仅监督官员的贪污腐败、违法乱纪行为,还对政策执行情况、行政效率等进行全面监督。

设立专门的举报渠道,鼓励民众参与监督,对举报属实者给予奖励。对于发现的问题,监察院有权直接进行调查,并提出弹劾建议,确保官僚体系的廉洁和高效。

再就是翰林院了。

主要教育体系,科举考试。

而科举,自然是改为糊名制。

举荐制也没有完全废除,而是另设考试科目,针对公廨不同职位重新出具考试内容,减少儒家学说的影响。

此外,还兼行招募制。

也就说,部分公廨的官员,可以从民间的商人,匠人等群体中,进行招募。

六部这块,变化倒是不大,但增添了更多的官职,把权力分散开。

对于六部的职能,也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优化。

赵节看着手中的文书,心中五味杂陈。

废除丞相制,这无疑是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太子一人之手,虽从文书上看,新的制度有诸多创新和制衡之处,但这巨大的变革,还是让他感到一丝不安。

“殿下,这新政虽有诸多精妙之处,可如此大的变革,推行起来恐有诸多阻力。”

赵节抬起头,目光看向李承乾,试图从他的表情中揣摩其心意。

李承乾微微颔首,神色平静:“我自然知晓其中艰难,可如今局势,若不进行变革,何以打破旧有格局,实现长治久安?这些官员的离职,看似是危机,实则是我们推行新政的契机。”

皇帝本来就是独裁者。

这样的制度,其实不适合时代相传,一旦出现个昏君,那影响可就太大了。

可对于现在的李承乾来说,他需要掌控所有的权力。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唐长风破浪,更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