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太子告天下书

郑崇古微微点头,说道:“高义,我郑崇古愿追随刺史的脚步,辞去县令之职,与刺史一同表明立场,向陛下请罪。”

成亮也连忙说道:“我也愿意,裴刺史,郑县令。咱们不能再错下去了,如今及时回头,或许陛下还能念在往日的情分上,从轻发落。”

裴怀节看着二人,脸上露出欣慰的神色,“好,有二位同行,我裴怀节也不孤单。咱们这就去准备辞官文书,然后一同离开洛阳,向陛下表明我们的心意。”

官员不断离职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宫城内。

而洛州刺史裴怀节的离开,更是影响极大。

内侍文忠满脸怒容,急匆匆地走进书房,义愤填膺道:“殿下,这裴怀节简直狼心狗肺!当初他因为裴行俭是您的心腹,口口声声说裴氏家族全力支持您,那态度别提多诚恳了。可现在呢?陛下废太子诏书一下,他脚底抹油,带着一帮官员跑得比谁都快,这不是典型的背信弃义吗?”

李承乾神色平静,轻轻摆了摆手,示意文忠莫要动怒,和声说道:“文忠,莫要如此生气。这世上的事,瞬息万变,人心更是难以捉摸。裴怀节今日的行为,我早就料到了。”

文忠疑惑,问道:“殿下早就知道他会背叛?可当初他信誓旦旦,又是因为裴行俭的缘故表达支持,怎么看都不像是会临阵脱逃的人啊。”

李承乾微微仰头,目光望向远方,仿佛透过宫墙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缓缓说道:“文忠,在权力的漩涡里,真正能坚守本心的人少之又少。裴怀节之前表达支持,很大程度是看在裴行俭的份上,可如今局势大变,他首先考虑的必然是裴氏家族的安危和自身利益。陛下废我诏书一下,洛阳局势不明朗,他自然会倒向看似更强大、更正统的陛下那边。”

文忠还是愤愤不平,嘟囔着:“就算是这样,他也不该翻脸比翻书还快,好歹裴氏家族之前还表过态,殿下也对他们多有关照。”

李承乾轻笑一声,说道:“关照归关照,在生死荣辱面前,这些都会被抛诸脑后。我不怪他,这是人性。而且,我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已经做好应对各种变故的准备。”

说到这里,李承乾微微一顿,而后道:“也该是时候了,通知下去,上报吧。”

听到这话,文忠有些兴奋:“是,殿下。”

对于官员的离开,李承乾是真的很无所谓。

其实就这个时代当官来说,根本不是有多麻烦的事情,大部分的情况下,按部就班就行了。

当然,舆论这块,也是要进行反击的。

不然不仅是民心,军心也要动摇。

好在大部分都是辽东人,影响不大。

三日后。

洛阳报发表,太子告天下书。

盖闻天道昭昭,善恶有报;人伦纲常,不可轻违。今吾大唐,看似太平,实则暗流涌动,危机四伏。孤,李承乾,本为大唐嫡长子,太子之尊,自幼蒙父皇教诲,矢志报国,欲为天下苍生谋福祉,为大唐社稷图长久。

忆往昔,孤发明曲辕犁,兴农桑之利,使天下百姓得以丰足;挥师辽东,以霹雳火之威,破高丽之坚城,荡平新罗、百济,扬大唐国威于域外。此等功绩,天下共睹,万民皆赞。孤本以为,可承继大统,不负父皇之望,不负臣民之托。

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父皇近日,竟受小人蒙蔽,听信谗言,不察孤之忠心,不鉴孤之功绩,贸然降诏,废孤太子之位,贬为庶人。此等决断,实乃不公,实乃荒谬!

孤细思之,此必是奸佞之徒,觊觎皇位,欲除孤而后快。彼等以不实之词,构陷于孤,使父皇与孤父子失和,君臣离心。更甚者,孤恐大唐将重蹈西汉巫蛊之祸之覆辙。昔日,汉武帝受江充等小人蛊惑,致使太子刘据含冤而死,天下震动,汉室几近倾覆。今父皇若不察真相,一意孤行,大唐危矣!

孤虽遭此大难,然初心未改,壮志犹存。孤于洛阳拥兵自重,非为叛逆,实乃自保。孤欲清君侧,诛奸佞,还我大唐朗朗乾坤。孤麾下将士,皆为忠义之士,愿随孤出生入死,只为讨回公道,只为护我大唐江山。

且看今日朝堂,褚遂良之流,为一己之私,攀附权贵,蛊惑圣心;房玄龄等辈,党同伐异,不顾大局,欲另立他人为储。此等行径,实乃不忠不义,实乃祸国殃民。而父皇,竟被其蒙蔽,做出如此错误决断,孤痛心疾首。

孤在此郑重宣告天下:孤李承乾,才是大唐正统太子,才是应承继大统之人。孤之起兵,非为谋逆,实乃为正义而战,为天下苍生而战。孤愿与天下英雄豪杰,共襄义举,诛灭奸佞,匡扶社稷。

凡我大唐子民,皆应明辨是非,勿被奸人迷惑。若能认清形势,弃暗投明,孤既往不咎,且论功行赏。若执迷不悟,助纣为虐,与奸佞同流合污,孤必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孤坚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真相终将大白于天下。待孤清君侧,诛奸佞之后,定当还父皇一个清明朝堂,还天下一个太平盛世。望天下臣民,与孤同心同德,共赴国难,重振大唐之威!

农泽圣睿太子李承乾,贞观十八年十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