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三章 终章

又过了两年,李承乾看着玄奘所写的大唐西域记,见到李适之快步跑来。

他身穿天子冠服,李承乾多看了一眼道:“你父皇退位了?”

李适之搬了一把胡凳,像是小时候一样在爷爷的椅子边坐下。

“别弄脏了你的天子冠服。”

李适之道:“没关系的。”

这个孙子是自己教出来的,不论手段智谋,或者是朝政能力,放眼朝堂,应该没有几个人会是他的对手。

於菟会退位也是理所当然。

“什么年号了?”

“回爷爷,孙儿定下的年号是弘道。”

“嗯,挺好的。”

弘道十年,李承乾活成了人们口中的老祖宗。

这一年的科举,李承乾见到了王维,高适,还有一个叫郭子仪的年轻人。

李承乾坐在轮椅上,在曲江池边看着西边的落日,记忆中的人早已都过世了,如今还活着的人都是新一代的。

记忆中,李承乾还记得第一次来这里的情景,当时还闻到曲江池的角落的水沟有一股臭水味,现在这些味道都没了。

两个年轻人正迎面走来。

领头的一个年轻人稍稍年长一些,行礼道:“苏晋拜见老祖宗。”

李承乾低声问道:“你就是武功苏氏的那个少年才俊?”

“晚辈惭愧,不敢让老祖宗称才俊。”

李承乾看向另一个年轻人。

苏晋介绍道:“老祖宗,这是李白。”

李承乾抬头看着他,终于有了笑容,道:“你就是李白啊……”

老祖宗用一种很古怪的口吻问话,苏晋怀疑老祖宗以前就听说过李白?

李承乾又问道:“你的好朋友高适呢?”

苏晋再一次困惑了,老祖宗怎么还会知道李白与高适的关系?

不等李白回话。

李承乾笑着道:“挺好的,挺好的……”

弘道十八年,当关中又一次下雪的时候,年过百岁的李承乾来到乾陵。

在众人的护送下,这位老祖宗看着墓碑口中念着一个个名字。

风雪落在老祖宗身上的大氅上,慢慢地老祖宗靠着石碑坐了下来,缓缓闭上眼。

李适之与父皇星夜兼程赶到了乾陵。

高力士哭泣着,不停地告罪磕头。

李适之没有怪罪他没有照顾好爷爷,而后低声道:“爷爷知道他需要来这里了,他就来了,与爷爷有关的人都不在了,爷爷早就想歇着了。”

相较于陛下的宁静,须发已白了的太上皇却大声嚎哭了起来。

弘道十八年,李唐的老祖宗下葬了,春秋一百零二岁,庙号文宗,谥号圣明仁德景皇帝。

文宗皇帝下葬地这一天,关中与洛阳数百万人为这位皇帝举哀,接着是河西走廊,之后是西域人,吐蕃人,而后在这场大雪中,举哀的人像是这场大雪扩散的越来越远。

直到中原各地,辽东,岭南,海外,乃至天竺的最西端。

王孝杰带着唐军驶过了海峡,他杀穿了大食地界,一路杀入了高卢人的地方,他提着旗帜,挥着屠刀,高呼着让全世界为文宗皇帝举哀。

……

很多年以后,强大的唐帝国一度征服到了极北的地界,以西还在向着大陆的尽头远征。

今天,天还未亮,天空灰蒙蒙的。

一个叫李泌的年轻人登上了老君山,他身着道袍身后跟着一群同样穿着道袍的孩子,这些孩子多数只有十岁左右,走走停停两天才登上了山顶

李泌带着这些孩子当然不是上老君山当道士的,而是皇帝有旨,允许人们前往老君山朝拜李淳风道长。

正在支教的李泌就想着带孩子们来一次老君山,在山上讲课。

李泌见到了巨大的天文台与这个巨大的望远镜,不过又听到有同龄人正在争执,他们争执的事正是近来人们所争论的。

说的是要不要修建铁路,李泌对这件事很悲观,大唐的确有很多铁矿,但要修建一条贯穿河西走廊到洛阳的铁路,不是铁矿多寡的问题,而是人力征发的问题。

又或者说人们还在争论是不是要改变现在的帝王制,有一个想法说的是既然总是人在治理天下,人们才是最重要的,皇帝是否存在就不重要了。

李泌记得,提出这个想法的是一位叫李光弼的中书侍郎。

可自己还未参加科举,也无法参与庙堂之事,又与自己有什么关系?

正想着,李泌忽然一笑,他见到了云雾正在消散,一缕金色的晨光照耀在老君山的山顶上。

身后的孩子们开始欢呼,李泌笑得也开心,他又道:“我很喜欢文宗皇帝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以后总不会更差了。”

有个孩子问道:“文宗皇帝最喜欢的一句话,难道不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李泌领着孩子们,在阳光下有说有笑地,朝着山下走去。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