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一章 这就是盛世

朝中也决定让吐蕃撤军,并且让南诏派出去的兵马也收了回来。

王之涣又问道:“就这般撤军了吗?”

张说道:“西南山林茂密,大军很难行进,其实早在很多年前就说过要撤军的事,如今的陛下就算是再好战,也不能不考虑骠国的形势。”

王之涣又道:“丛林中到处都是毒虫毒蛇。”

西南战事终于平定了,除了那些远征的人,或者是远征的战事。

现在的大唐很难再有战事了,也不会再有大规模的战争了,贞观的二十年,乾庆的二十九年,大概是这五十年间,唐军打败了能打的所有敌人。

入夜了,入夜后的洛阳城更加美丽,美丽的灯火与人们的喧嚣声,构筑了这里的美景。

张说畅快地饮下一口酒水,他朗声道:“现在的皇帝是拔剑四顾,却找不到对手,这皇帝的眼中就剩下了臣民,哪里还有什么敌人。”

这么说很放肆,身为一个臣子不该这么议论皇帝,但是谁在乎呢?

张说面前是个十岁的孩子,而余下的人还在一片的欢愉中。

“要是皇帝现在来洛阳看看,皇帝也会知道,盛世真的来了。”

张说醉醺醺地说着话,中原战乱了多少年,打了多少年,如果放在以前,人们或许不敢说盛世已经到了。

可现在呢,大唐已强大到了找不到敌人了,这样的大唐难道还没到盛世吗?

这就是盛世,一个强大到能够让人忘我的盛世。

撤军就撤军了,这也没什么,骠国那深山丛林的破地方有什么好打的。

上元十五年,在一堂课堂上,张九龄正在支教,这里是岭南的一个小村子,他从岭南走到了长安城,现在以后回到了岭南道,前来支教。

一个孩子问道:“老师,我们大唐的皇帝很厉害吗?”

张九龄收起了手中的书卷道:“当然。”

孩子又问道:“老师,什么是世界文明史,我们为何要学这个。”

张九龄解释道:“世界文明史是一卷还在编写中的书,当今陛下自小是学史家的,史学大家来济是当今陛下的蒙学恩师,所以现在的皇帝召集了两千学子,编写世界文明史,而大唐就是这卷史书上,最强大的,也是疆域最广的一朝。”

“大唐有多大?”

张九龄双手背负地解释道:“大唐还在扩张,还在远征,等你们长大了,大唐的最西端恐怕就要与高卢人相邻。”

正在讲着课,门外来了官兵,还有一个拿着书卷的年轻人。

见到门外的人,张九龄这才想起来自己的支教生涯已结束了,今天官府带着崇文馆的人来交接。

这堂课结束了,孩子们飞奔着他逃出了学堂。

张九龄从崇文馆的官吏手中接过文书,又道:“有劳诸位走一趟。”

新任支教夫子已跟着官兵走入了书舍,他会教授孩子们之后的学识。

张九龄需要回一趟长安城,向崇文馆报备之余,还要在军中历练两年。

上元十五年冬,张九龄回到了关中,他每天早晨都会在骊山脚下等,通常等到了晌午时分,也没有见到自己的老师。

问这里的村民,没人知道当初在这里时常钓鱼的老人家是谁,这里的人们也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个老人而已。

张九龄才回过神来,原来不只他对自己的老师一无所知,就连这里的村民也对老师一无所知。

直到现在,张九龄才开始揣测,那位与自己只有短短半年师徒的老师,究竟是何方高人?

此刻的终南山脚下,又是一个冬天,年过七十的李承乾身边依旧有孙子陪伴,而眼前站着的是一个叫钟馗的年轻人。

他几次解释他姓钟可他不叫钟馗。

但李承乾像个老顽固,总是说人们叫你钟馗你就叫钟馗,不管你以前叫什么。

李适之很无奈,爷爷住腻了骊山,就来终南山住了,还缠着一个叫钟馗的人。

Tip:无需注册登录,“足迹” 会自动保存您的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