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八章 长安之南

再看李治让人忙碌地敲敲打打,似乎是坏了。

李丽质叹道:“稚奴,还真是……”

现在的李丽质有一个儿子三个女儿,她的儿子已继承了杜家的所有财权,与杜荷早就隐退了,偶尔会去北苑走动,看看近年来的朝中事,作为消遣。

东阳道:“挺好的,至少这车动了。”

李承乾笑道:“确实挺好的。”

李丽质低声道:“我怎么听说近来稚奴与小武不太对。”

东阳道:“小武?”

“嗯。”李丽质接着道:“小武是个很激进的姑娘,前两年她还说女子兴办作坊,兴办商铺是大唐的下一个巅峰期”

李治灰头土脸地跑来道:“让皇兄与姐姐见笑了。”

李承乾道:“无妨,这已经很好了,朕给你三千贯钱,去洛阳建设一个作坊,那里有运河,将这个东西用在船上试试。”

李治又如醍醐灌顶,忙道:“谢皇兄指点。”

乾庆二十八年,李治的事业开始突飞猛进,有道是一朝功成,往后就是一马平川。

李治造出来第一台用蒸汽机驱动的大船,这艘大船就在运河航行,不需要借用人力就能够逆流而上。

其实李承乾一直对这个蒸汽机不太满意,不论是造型性能或者是大小……但总归是有了,至少这也算是造福后世了,大概吧……以后总不会更坏了吧。

终南山位于秦岭的中段,长安之南。

李承乾见到了那个每天都在挖终南山的人,偶尔会有人去帮他,多数时候他都是一个人挖着。

英公道:“陛下,太子时常来看望老臣。”

两鬓微霜的李承乾望着山顶道:“英公,这些年有劳你了。”

李绩退后一步,行礼道:“臣不敢让陛下说有劳。”

李承乾道:“英公,你与朕歇一歇吧,朕知道若朕不退,你们这些老臣也都不愿退。”

年迈的英公,一直以来在朝中军中如一头镇山虎的英公,竟然在此刻流下了两行眼泪。

让英公落泪的原因,不是陛下让自己告老,而是陛下想退了。

人能够有一个明主追随,在当年的乱世中是一件极其幸运的事,李绩觉得自己这一生遇到明主了,他遇到了李唐,遇到了李世民,也遇到了如今这位皇帝。

英公陪着陛下出游终南山后,深夜请见了太子。

谁也不知道英公深夜见太子是为了什么事,只是在朝野的议论中,英公与太子谈话一整夜。

后来才知道旨意传到太极殿,众人才得知这位比太上皇还年长五岁,年过八旬的英公终于告老了。

英公是国之柱石,为李唐社稷支撑了数十年之久,这一刻终于可以让这位镇山虎下山了。

紧接着,刑部尚书狄知逊,兵部尚书于志宁告老,吏部尚书杜正伦陆续告老。

在六部尚书有三位告老之后,朝政又维系了数月,直到乾庆二十九年,五十七岁的皇帝告老了。

皇帝告老的这天,长安城内数以万计的人们挤在朱雀门前,他们见不到告老的皇帝,却在朱雀门外,向着太极殿高喊着自己的不舍。

长安城外,数十万计的人们跑到城门外,不知道的还以为关中造反要攻打长安城了。

接连数天,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在长安城外,有的就站在城外,有的干脆坐在城墙根。

皇宫内,李承乾看着穿戴天子衣冠的儿子,叮嘱道:“朕与你说的,你可都记得?”

“儿臣记得。”

“好,即位吧。”

“喏。”

皇帝的位置就在太极殿内,三十五岁的太子於菟有些颤抖地走上台阶,当年迈的掌班杨内侍高声念诵着旨意,皇帝的新年号就此落定,年号上元。

上元初年,新帝下达了许多任命,上官仪任中书令,高季辅任侍中,张柬之任谏议大夫,任裴炎接任兵部尚书,刘仁轨任吏部尚书,狄仁杰任刑部尚书,皇帝旨意继续奉行以贞观所倡导,乾庆年间所坚定的作风,戒奢以俭,居安思危的准则必须坚守,依旧宣扬并且鼓励人们阅读郑公事迹,背诵郑公留下的话语。

上元二年,五十九岁的李承乾抱着乖巧的孙子李适之,身边是正在喝茶的父皇与英公,两位老人家都年过八旬了。

李承乾又叹道:“这孩子都当皇帝了,还有这么多事要来问朕,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