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菟道:“爷爷请讲,孙儿听着。”
“你呀,就是没有你父皇那样冷酷,有人说你父皇对待国事是冰冷的,也是不讲情面的。”
“孙儿以为治理社稷就该如此。”
“你父皇是个很有手段的人,他的野心很大。”李世民缓缓站起身看着殿外的景色。
“孙儿听说过人们对父皇的评价。”
李世民笑着道:“朕只当二十年的皇帝,你父皇在位二十四年了,他可曾教你如何当一个皇帝?”
“父皇时常悉心教导,孙儿愚钝总是不得要领。”
李世民走到崇文殿外,叹道:“朕的这么多孩子,唯独他……朕从未教过他什么,也从未操劳过什么,当年东征之前,朕再回头看他的时候,他早就将路走好了。”
爷孙俩说着话,走了一段路之后,原本虚弱的太上皇精气神都好了很多。
太子大婚之后,朝中休沐了三天,临近开朝上官仪就来觐见了。
李承乾沿着皇城的墙根走着,一边对上官仪道:“原本呀,这里有一些青苔,近来都维持得很干净。”
上官仪原本是有各地奏报与陛下说,却听陛下一直说着。
“朕一直对他们说,宫里的殿宇要好好维护,今年将许多漏水的屋子修缮好了。”
走到玄武门前,李承乾停下了脚步,询问道:“听说你近来与许敬宗他们相处得很不好?”
上官仪作揖行礼道:“臣不在意他们的闲言碎语。”
李承乾笑着道:“我们两家的婚事是朕与父皇一手安排的,於菟与你孙女是自小相识,一桩好姻缘,你不用在意别人的闲言碎语。”
“喏。”上官仪又从袖子里拿出一份奏章,低声道:“陛下,运河两岸的奏报。”
奏报很厚一叠,写着都是运河沿岸官邸的情况。
“朕会将诸多国事都交给太子,往后你多多照看太子。”
“臣领命。”
李承乾收起奏章留下这么一句话就离开。
原本以为陛下只是这么说一句,哪怕只是这么一句话,上官仪每天打着十足的精神,辅佐太子。
陛下的确是将更多的国事交给了太子,而就当河西走廊的嘉峪关正式开工建设的奏章送到长安城,为了修建嘉峪关,河西走廊招收了不少人手,工部的奏章所禀报的,大致有三千余人。
当今年关中的第一场秋雨到来的时候,上官仪才明白当初陛下那句多多照看的用意。
今年秋季,陛下离开了长安城,要去中原各地看看。
太子留守长安城监理国事,留下了于志宁与狄知逊辅佐太子,满朝文武大臣正常早朝,处置国事。
今年,关中秋雨来得很急,皇帝的护送队伍有五千余人,冗长的队伍占据了整条官道。
队伍一路向东走去,关中入秋的九月下旬,李承乾来到了潼关。
潼关的太守是崔玄暐,从西域回来之后崔玄暐就一直驻守着潼关。
在潼关有官吏两百人,还有裨将三人,守军两万人。
起初潼关的驻军更多,父皇在位时期,还有六万多驻军。
近两年一直削减到了两万人,李承乾站在黄河边,望着河水听着崔玄暐禀报。
“陛下每年入秋时节,黄河的河水就会上涨。”崔玄暐指着河滩在黄河边,大声道:“以前那里是一片集市,现在水涨了又被淹了。”
因下着雨,雨水加上黄河的急流声,崔玄暐需要大声讲话,才能让陛下听清楚。
李道彦披着蓑衣,给陛下撑着雨伞,道:“陛下,雨势太大了。”
皇帝这些天一直住在潼关,潼关也有养羊。
李承乾吃着一碗羊头汤,问向也在吃着羊肉汤的苏婉,道:“这里的羊肉与关中的羊肉有区别吗?”
苏婉儿摇头道:“有不一样吗?”
李承乾又尝了一口,道:“羊所吃的水草不同,应该也有区别。”
小福端着一碗鱼而来,将热气腾腾的鱼放下,道:“潼关鱼在关中一直颇有名气。”
宁儿先尝了一口,一边吃着道:“的确很鲜嫩。”
皇帝一家一直在潼关留到了十月,这才动身离开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