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六章 乾庆十五年

这个少年人的语气又高了几分,他朗声道:“二十多年前,黄河几次淹了洛阳的大片田地,那时候朝中就派人数千人修缮黄河的河堤,我爷爷就是其中一个,一双脚在黄河的泥沙里都快泡坏了,爷爷们疏通河道,清理沉积的泥沙,他们保住了洛阳数十万亩良田。”

“十九年前,我刚出生,家父就跟着京兆府的人修缮关中河道,家父与上万关中民夫建设了六座淤地坝,灌溉了三千多顷田地,挖通了十万尺的沟渠,让数万户人家可以在沟渠取水,有人说淤地坝之举,堪比当年汉武帝的龙首渠。”

这个少年人又道:“五年前,家父与我深挖昆明池,让沛水与长安西南的数个村县有了水源可取,现在他们还在饮着昆明池的水。”

杨炯道:“你们现在也要去修缮洛阳的河道吗?”

“现在家父不能劳作了,我就要来延续家风,我们是要疏通整条黄河,将黄河河道贯通,让大船通行无阻,让黄河两岸的人们也能安心耕种,连通大海,将泥沙全部冲入大海,让黄河水更清澈。”

杨炯感慨道:“谈何容易。”

“这当然是不容易的,当初为了治理黄河我家用了两代人,现在到了我这一代,以后也会有我的孩子,我孩子的孩子,他们一代代人治理黄河,如今这一次不仅仅有我们这些工匠,朝中下了军令,调动各地折冲府十万人,沿着黄河两岸布置三百支队伍,疏通河道。”

杨炯依旧问着这个少年人。

而听在耳中的骆宾王,他却已是满眼的热泪。

总会有人一代代地前仆后继,为了人们收获更多的粮食,为了让家园不能毁了,为了让更多的人安居。

众人在潼关休息了一天,翌日就出了潼关,朝着洛阳而去,走了五天才见到庞大的洛阳城。

现在的洛阳是一座繁华的大城,而在洛阳的士子也是最多的,郭骆驼走入洛阳城中,还能见到有同龄人正在对如今的政令争执着。

还有人正在大声念诵朝中的政令,相较于长安,洛阳的人们反倒对朝中的事更关心,也更有一种专研学问的风气,好似这里的读书人是最多的。

又或者是当年人们在评价支教时,中原各地的士族代表与当初的支教学子,新旧双方对支教是否延续的事,进行过一番辩论。

也在那个时候洛阳吸引了中原各地的中古士族到来。

以至于现在的洛阳始终聚集着许多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