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问道:“什么话?”
狄知逊思量了片刻,叹道:“陛下说将朝堂的行为当作社稷的行为,这天下的每个人都是社稷的一部分,人们过得怎么样,社稷就该是什么样的。”
狄仁杰安静地听着。
如今看儿子回来了,狄知逊心中高兴,又多喝了一些,喝多了酒兴正盛话也多了起来。
甚至还说到了军中的安排,这一次裴炎铁定是兵部侍郎,二十多岁的兵部侍郎,这也太年轻了。
狄知逊又道:“也不知朝中当初为何要将你放在大理寺,如今想来似乎吏部觉得你更适合在京兆府,你多半是下一个少尹了。”
言至此处,狄知逊又是爽朗一笑,又道:“我儿二十有余,就已官至京兆府少尹。”
父子两人喝到很晚,来年会有很多人得到升迁,甚至包括很多崇文馆的学子,包括骆宾王,姚崇等人。
狄仁杰又说起了中书侍郎的人选。
狄知逊解释道:“怀英,你切莫小看如今朝中选人的眼光,现在的朝堂用人更看重一个人的能力,而不是出身,那十六位中书侍郎,站在中书省内,不论是市税,田赋,盘账,经营,查民情,论地理,河道粮食乃至人口多寡,这十六位侍郎都是个中翘楚。”
“就说他许圉师,当年任职洛阳河道监监正……”
狄知逊的话语越来越多,狄母坐在一旁还在给儿子挑选着新衣裳。
今晚的夜色很好,月朗星稀,直到父亲醉倒了,狄仁杰这才走到屋外,呼吸一口冷空气,院子里的角落还有没有融化的积雪,放在屋外水盆中的水也都结成了冰。
狄仁杰很喜欢这种日夜循环规律的关中。
在葱岭的时候有时闭眼片刻,天就亮了。
有时明明过了很久了,那天一直都是漆黑的,有阳光却也很短暂。
今晚狄仁杰没有睡下,而是安静地坐在家中,看着阳光从东面升起,直至照入长安城,不管夜晚有多冷,这种阳光按照预想地出现,这种感觉让狄仁杰感觉尤为踏实。
本来朝中都已休沐了,听闻军中还带了一个大食使者来,这让原本休息的鸿胪寺与礼部众人都很苦恼。
人们常说秋收冬藏,秋收冬藏。
冬天就应该过冬的,偏偏又来了这种事,许敬宗早早出门,神色带着不满,还有些许怒意。
寒风凌冽的长安城内,清晨时分也没什么人出来走动,街上的行人稀少。
刚走两步,许敬宗就见到了同样正在往朱雀门走去的郭正一。
在冷风中缩着脖子的郭正一,笑道:“许尚书。”
许敬宗口中吐着热气,道:“你说这个使者怎么不死在半道上。”
郭正一又道:“可惜没死。”
许敬宗摇头道:“真可惜。”
两人一起走向朱雀门,又见到了早就等在这里的卢照邻以及一群礼部官吏。
众人见到许敬宗来了,纷纷行礼。
许敬宗颔首,领着礼部与鸿胪寺一众十余人走入朱雀门,门后就是皇城,如今的皇城也尤其冷清,过了冬至就是关中一年之中最冷的时节。
除了户部与兵部,礼部还在忙碌。
刑部,吏部,工部正常休沐。
礼部门前站着几个将士,他们将使者请到了礼部就看管着,说是请也更像是押送。
许敬宗大步走入礼部,一群官吏也走入有些昏暗的官衙。
众人依次坐下,还有轻声细语地交谈,有人整理卷宗,有人磨墨,还有人将冻结的毛笔捏松,甚至有人点了炉子,烧了一壶水。
这些人都是十分文气,而且礼数有加,交谈也是十分谦让又和睦。
大食使者跪在地上,看着四下的唐人,正要开口说话,却见上座的那位先开口了。
开口的正是许敬宗,他问向高侃,道:“高将军,朝中有必要见这个使者吗?”
高侃道:“这是梁建方大将军吩咐的。”
四下又有人低声交谈了,还有人将话语记录了下来。
许敬宗又看了看胡人翻译,语气有些慵懒地道:“使者,想说什么?”
那大食使者又讲了几句话,胡人翻译道:“他说阿里愿意与大唐称兄弟,与天可汗称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