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厌离心,才可以产生出离心,而有了出离心,才可以产生菩提心。这是个循序渐进的修行求道过程。
而通过这个提示,我或许也明白了大无常主动进入失落状态是何种意思。
大无常是居于此世顶点的超级存在,又具备看不到尽头的寿命。暴力、权力、财富、名声……绝大多数凡人梦寐以求的事物,对于大无常来说都是唾手可得。
传说中的释迦摩尼佛在出家前,是古印度刹帝利种姓的王子,他在见证人的生老病死以后便对尘世产生厌离心,有了遁入空门的冲动。而也有一种说法认为,释迦摩尼之所以可以毫无留恋地舍弃地位和权力,是因为他享尽荣华富贵,早已对物质欲望没了执念。
在欲望反反复复地得到满足以后,大无常自然而然就会对外部的世界滋生厌倦情绪。能够与自己平起平坐的对象没有几个,可以享受的事物也基本上都享受了,世界就好像是一款被自己体验得差不多的单机游戏,是时候应该从中毕业了。虽然可能还有极少数自己没有做到的事情,但是外部的世界对于自己的吸引力毫无疑问是在剧烈降低。
就拿神照来举例,虽然他还在追求推开第三道门,但那更多的是他自己与自己较劲的过程。外部的世界对于他的帮助已经微乎其微,缘分也无法让他变强。因此他不在乎超凡主义和治世主义如何,也缺乏伙伴意识,与自己参与同一战场的猎魔人们死去多少他都不放在眼里。他多半已经对外部的世界产生厌离心,萌发出失落化倾向了。
“大无常光凭思想就可以改变周遭的人事物,因此一旦大无常自己产生厌离心,无论自己曾经为了防止失落化而设下过多少手段,都难以阻止这一进程。”尉迟说,“况且,有的大无常可能也没有想过要阻止。
“在不同的价值观下,对于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解读。在世俗社会,厌离心可能会被心理学解读为厌世心理,是一种负面和逃避的情绪;从神秘学的角度出发,厌离心则是觉悟成佛的开端,是正面和清醒的心境。
“而在很多大无常的信徒看来,大无常的失落化也不见得就是坏事。在古代,大无常也被称呼为‘人神’,而成为失落大无常的过程,则被视为从人格神到自然神的升华,是一种神圣的进化,或者说是神格化。大无常的消失也被他们相信是进入了冥冥中的次元,是从‘人神’羽化成为了真正的‘仙神’。”
说到后面,他的声音似乎有些讽刺。
陆禅以前强调的“信徒群体提供的缘法锚定有问题”,或许就有这个因素吧。作为提供缘分锚定大无常的信徒群体,居然会期望大无常失去锚定。
卦天师说过自己是从远古时代存续至今的大无常,他肯定见证过很多大无常的失落和死亡,而他自己却没有对世间厌离失落,想必是对于外部的世界仍然有着无比强烈的执着。
而看着尉迟的态度,我问:“你和他们想法不同?”
“我很久以前也有过相同的想法。不过,我的妻子成为了大无常,我当然不会希望她成为失落大无常……”尉迟看向了远方的大无常墓区,“可是,谁知道……”
他的眼里出现了悲伤和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