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更多的波次上天,黄昏时分,第一个成功做茧的小小白被沈语棠带了下来。
正式的演化迭代开始了。
入夜之前,轨道上的灭灾机毛衣进入了收拢阶段,‘四吨’每捆的超长蛛丝滚卷被机器人集中到了‘毛衣’下方,
数十台同样由蛛丝建造而成的多级绕线器早已部署到位,在机器人紧锣密鼓的穿针引线之下,由滚卷上牵拉出来的单根蛛丝,被绕线器合为麻线粗细的一股,
之后,数十条‘麻线’又被导入二级绕线器,绕制成了‘麻绳’,待最终的线头从三级绕线器出来之后,真正的‘风筝线’诞生了。
西北天工院材料部门测算过,仅一根‘风筝线’,便足以使地面上的灭灾机将配重放飞起来,
于是,一艘为西北服役的小艇,通过牵拉麻线带动麻绳,又通过麻绳带动风筝线的方式,将绕线器最终产出的‘风筝线’,从轨道上牵拉下来,
随着‘风筝线’逐渐降低轨道,重力逐渐代替了小艇的牵拉,使风筝线开始自动向蓝星坠落,
但为了方便小艇操作,以及防止风筝线下降过快,多级绕线器通过层层阻尼,利用本身也是蛛丝的特性,以及大气风阻,将风筝线的下降速度收敛在可控的范围内,不会高于音速。
而由于配重与蓝星自转同步,且早已部署到位,但二号机还在移动过程中,
所以,牵线的流程全然不同于航天器再入,力学结构更为复杂,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比再入的流程要简单。
按照司零超算的预演,将一条这样的‘风筝线’牵拉到位,需要四十小时到两天的时间。
虽然在电梯优化后的建造规划中,这样的‘风筝线’总共需要六十四根,以便于蚁群横向构建节点平台,但目前来说,一根‘风筝线’就够了。
这两天的时间,刚好也是陈牧舟留给蚁群演化迭代的时间余量。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翌日凌晨,仅仅经历了二百余次迭代,一只破茧而出的小小白,在距离蓝星地表一千公里的近地轨道生存了下来。
主宰检测到了这振奋人心的时刻,记录下了演化模组,并立即在蚁群中将该模组同步,
所有婚飞后的蚁群,在同一时间做茧趴窝,不再迭代,而是进行了一次系统的自体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