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4命运走向

战役过后,莱姆斯不遗余力地展开搜寻。他如同一位执着的猎手,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踏遍了河流沿岸的每一寸土地。然而,命运似乎有意捉弄,最终还是未能寻得帕克勋爵的尸体。

于是,众人纷纷推测,这位可怜的男子极有可能与马赫特勋爵及其随从一同,在那湍急的河流中被无情的水浪吞噬,永远地沉入了河底。

如此一来,在希特一方,凯特勋爵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现存地位最高的贵族。

而在侯爵一方,关于谁将成为核心人物,也引发了一番考量。选择范围落在了琳达小姐、伯纳德勋爵,以及那位为求自保而抛弃贝克菲尔德勋爵的高级贵族之间。

没错,就在几天之后,这位高级贵族被狩猎队擒获。彼时的他,宛如一具空心凹陷的躯壳,毫无生气可言。

他虽幸运地骑马渡过了汹涌湍急的河流,可随后在荒郊野外整整熬过了两天。既无充足的食物果腹,又无遮风挡雨的住处安身。饥饿与脱水如恶魔般紧紧纠缠着他,几乎将他的意识消磨殆尽。

他感觉自己仿佛被抽去了一半的体重,虚弱不堪。而此刻,被抓住对他而言,竟好似卸下了身上沉重的负担,心中反倒生出几分释然。

亚历山大并未将侯爵们放在心上,毕竟经此一役,他们已然如砧板上的鱼肉,毫无反抗之力。

所以,无论后续会有怎样的谈判,对象都必定是希特一方。

于是,在战斗结束后的几日,亚历山大与凯特勋爵会面,准备商讨投降的具体条款。

然而,这位贵族却面露难色,无奈地表示自己并无此等权力,随后问道:“亚历山大大人,容我们联系公爵。他定会派出合适的代表团,前来商议赎金条款。”

显而易见,这位被俘的贵族对重获自由充满了渴望。

幸运的是,他并未等待太久。亚历山大的手下很快前来报告,称发现一支规模约一万五千人的舰队正朝着此地靠近。

不用多想,这无疑便是帕克勋爵翘首以盼的援军。

这一报告中的数字,瞬间让亚历山大及其盟友们聚集在一起,纷纷绞尽脑汁,思索应对之策。

“我们应当让舰队做好万全准备,主动发起攻击!”这无疑是众人最先想到的选择之一。

然而,亚历山大心中却有着诸多顾虑。他深知自己的士兵在海战方面经验匮乏,此前的大桥之战便是深刻的教训,让他明白在这种情况下,获胜的希望犹如渺茫的星辰,微乎其微。

他的许多军官也与他抱有同样的担忧,于是纷纷反驳道:“不,我们应当让敌人顺利登陆,然后趁他们刚刚上岸立足未稳之时发动突袭!”

听闻此言,亚历山大惊讶地发现,他的一些手下竟提及了温泉关战役的情节。在那场著名的战役中,希腊人正是采用此计,成功袭击了登陆的波斯人,使得敌军阵型陷入了彻底的混乱。

而最后一组人,则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他们力主采取外交手段,振振有词地声称:“我们应当派遣一个代表团前往舰队。告知他们主力部队已然战败。这想必会让他们心生退意。要知道,他们前来此地,本意是增援军队,而非与我们拼死一战。”

亚历山大思索再三,发现这最后一个选择对他而言最具吸引力。

他不仅坦诚自己已然厌倦了无休止的战斗,而且如此一来,还能巧妙地利用手中那一万一千名希特军队作为人质,占据有利地位。

于是,他当机立断地下令:“派遣一艘船,以贵宾之礼载着凯特勋爵。让他前去觐见舰队指挥官,将此地发生的一切如实转达。而后,邀请指挥官上岸,进行谈判。”

亚历山大之所以如此下令,心中丝毫不担心凯特勋爵会借机逃跑,因为那样做实在太过丢脸。

凯特勋爵身为亚历山大的战俘,被委以信使的重任,前去商讨赎金条款,众人自然期望他能如约归来,直至赎金支付完毕。

毕竟,违背这一约定,定会招致众神的愤怒。

事实上,在第一次布匿战争期间,便有一个与此相关的有趣小故事。

在某次战役中,迦太基人俘获了一位罗马将军,并将其送往罗马,要求罗马投降。

罗马元老院理所当然地否决了这一提议。然而,这位前来传递消息的将军,尽管遭到元老院同僚的苦苦恳求,却依旧决然离去,并未留下。

因为他深知,留下便意味着违背誓言,必将激怒众神。最终,他心甘情愿地回到迦太基,在那里遭受了可怕的折磨,直至死去。

由于他这英勇且坚守誓言的行为,数个世纪以来,他一直被罗马人尊崇为德高望重之人。

亚历山大虽说并不认为凯特勋爵能有这般高尚的品德,但至少他对这个人有着一定的信任,愿意交付如此一个小小的任务。

更何况,即便凯特勋爵真的逃跑了,他手下的囚犯之中,也并非仅有这一位贵族。

所以,除非增援的希特人甘愿舍弃众多贵族,而后以武力强行征服侯爵,否则亚历山大坚信,此事完全可以通过谈判,在谈判桌上妥善解决,而非诉诸残酷的战场厮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