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世民竟主动来到安仁殿中。她很是惊诧,问道,“陛下怎么在这个时间过来了。”
世民看着倒是宽和,“晨起便隐约记得今天仿佛有什么特别,仔细想想,竟是朕与无茵成亲的日子。于是想起了皇后,不知不觉之中走到了这里。”
“陛下长情,还记得。”
“无茵走后,后宫再也无人如无茵一般待朕,关心朕,劝谏朕。”
“臣妾等勤学《女则》,都希望能将长孙皇后风范学得一二,但实在无力企及。所以,只要能谨遵皇后的教诲,侍奉陛下,让陛下少些烦心,便好了。”
世民点了点头,心里却不喜盈盈和他说话如此客气,生分的很。
盈盈为世民奉些酪浆,置于案前。
“朕知道,朕的诗文你早已烂熟于胸。”
“陛下怎么知道?”
“朕有一日路过,看你在午睡,便没打扰。随手翻过,看到你为朕的诗赋谱曲,便知道了。”
“是臣妾才气不够,做得不好……”
“昔日你都能做《破阵乐》,如今倒谱不出御诗了?”
“陛下……”盈盈没想到如今这般简单的对话也能这么磕磕绊绊,“臣妾无事,读陛下诗文,谱些曲子,只是寄托了心中对陛下的思念之情,并未想到其它。”世民知道盈盈说的都是实话,倒也没再追问。
世民说道,“尽日著作左郎邓世隆上书,让朕将过去的辞令、文章、诗赋等等收集起来,集结成册,传之后世,你以为如何?”
盈盈想不到世民突然抛来这么一个大问题,不知道圣意究竟为何。许久以来她都没怎么与陛下说得上话,何况政事或劝谏之语?
她小心回道,“陛下诗文,对治国有所助益,足以不朽,臣妾觉得邓侍郎的建议很好”。
世民却说,“朕不以为然。你看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等都喜好诗文,皆有文集流传于世,但这也无法挽救他们的灭亡。如果君王没有德政,没有施惠上下,让百姓切实感受到恩德,就算是写了许多文章又有何意呢?再说,朕的文集一旦流传,文人学士必然纷纷效仿。若朕的诗文足以万世流传也罢了,若还有不足之处,却被民间传扬,累及文风创新,不能百花齐放,岂不是朕的过失了。”
“陛下见解甚高,臣妾受教了。陛下为盛世君主十余年,还能如此谦虚,时时警示自己,实在是大唐国家和百姓的福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