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竹木飘香 司严 1554 字 2024-03-15

文翰和木森马上阻止了他。岳母瞪了老伴儿一眼说道:“看把你能的,满肚子红花一朵都没开。再喝一杯你就不用给他们上课了。”木一凡瞪着通红的眼睛说道:“我满肚子红花都是老黄历了,你还提它干嘛。我说的话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只有好处,没有亏吃。你让他们讲,难道我说得不对吗?”文翰马上说道:“妈,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爸说得对。今后,我们不仅需要我爸扶上马还需要他老人家送一程。”“你看看,文翰就能明白我的意思。不过,我是送不了你们了,也就说说而已。”木一凡满面春风地对老伴说道。岳母打趣地说:“也就你姑爷顺着你吧。”一家人哈哈大笑起来。

第59章

修缮了房屋和院落,再加上女儿住院以及生活上的一些开销,文翰先前寄回来的钱基本所剩无几。木梓用文翰拿回的这笔钱把这些年家里所有的欠债全都还上了。

这一天,木梓亲自到集市上买了鱼、肉和烧鸡。文翰和木梓做了一大桌子的菜。大姐文桃一家四口也被请来了。全家人团团围坐,共同庆祝文家的生活从此掀开新的一页。大家都倒满了酒。此时,文母真是感慨万千:“今天,咱们老文家的日子终于抬起头来了。我可算盼到这一天了。”文母说着禁不住潸然泪下。文父一看老伴儿动了感情忍不住说道:“今天是高兴的日子,怎么还哭起来了?以后咱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那你还哭起没完了。”“去你的,嘴里吐不出象牙。”文母噗嗤一声笑了。

文翰端起酒杯说道:“我妈那是高兴的眼泪。我爸说得对,今天是咱家“龙抬头”的日子,以后,咱家的生活水平一定会越来越好。爸,妈。您二老就等着享福吧。来,爸妈,大姐,大姐夫,咱们庆祝一下,干杯。”全家人举杯喝下了这杯预示文家将来蒸蒸日上的美酒。

木梓把烧鸡的大腿肉分给了婆婆和公公。文父说他不愿意吃鸡腿肉,就都给了老伴儿。要说文翰的父亲老文也真是条汉子。以前脾气暴躁,对待老婆孩子一句话不顺耳非打即骂。可是自从文母做了大手术之后,他对老伴儿基本“唯命是从”。特别是儿媳妇木梓进门以后,文父完全像变了个人似的。文翰小时候,父亲嗓门高,骂起人来全村子的人差不多都能听到。而现在,文文父连一句过格的话都不讲,就甭说骂人的话了。不论木梓做得饭菜好吃与否,他从不挑剔,彻底成为了全家人心目中完美的大好人。就连文翰对父亲都另眼相看了。

趁着大家高兴,文翰说出了酝酿在心已久的想法。“今天咱家的人基本都在,我有一件事儿想和大家商量一下。”所有人都不吃饭了,大家看着他。文翰接着说道:“我在外面工作差不多有一年多的时间,亲眼目睹了外面的世界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到了杭州以后,看到那里人们的生活水平。我更加感受到咱们这里有多么落后。咱们不仅仍然过着面朝换土背朝天的生活,种地靠天吃饭不说,连养猪都得靠运气,一旦得了猪瘟连本钱都赔进去。以前咱家没少吃这样的亏。照这样下去,咱们什么时候才能发家?所以,我决定搬家。”

搬家?文母抢先发了言:“儿子,这搬家可不是一件小事,搬一次家就等于重过一回。你还不知道吧?你们小时候咱们就是因为贸然搬家,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卖了。结果呢,新地方不但没有住长,最后又不得不搬回来了。从此以后,咱家又过了多少年的苦日子。儿子,你可得想好了,咱们往哪里搬家?到了新地方靠什么生活?这些都需要事先有着落啊。”大姐文桃和姐夫秦江也发表了观点,她们比较赞同文母的意见,宁可苦点累点,只要能过上安稳日子,就不能冒险。文父没说什么,他只是在听大家说。木梓知道,丈夫的话还没有说完。既然他想搬家就一定有他的道理,她在等文翰的最后结论。

文翰继续说道:“妈,我基本了解我们小时候咱们那次搬家的过程。那次搬家是您和我爸在搬家前根本没有和我姥爷打招呼,直接变卖了家产,然后一家人就贸然地搬到我姥爷住的农场去了。当时,我舅姥爷从我姥爷那里回来对你们说,只要咱们家搬去,我姥爷就能给咱们落户口。结果你们就信了他的话。我姥爷在农场劳改大队当队长,是有点权力,但他根本不知道你们连招呼都不和人家打,就把家搬去了。结果咱们一家子搬去了,连住的地方没有,就和姥爷一家人挤在一个50多平米的房子里。没有口粮只能在姥爷家蹭饭吃。你们说,我姥爷当时应该是什么态度。别说不好落户,就是好落户口,我姥爷可能都会有想法的。实际上,我姥爷根本就不想让咱们搬到他哪里去的,这一点,你们二老当时就应该想到。”

对于姥爷当年的做法,文翰只是从自身的角度表达了他的看法,这并没有错。在姥爷那个年代,如果家里有人或是亲戚在政府部门任职那是非常荣耀的事儿,更不要说还能借上光得到一些庇护。

文翰的姥爷也是苦出身,属于建国前的老干部,一身的正气。他的思想观念代表了他们那一代人的大多数。从不占国家的便宜是他一生坚守的底线和原则。老人有六个子女,还有一个寄养的侄子。其实文翰的母亲也是寄养的,只不过她不知道而已。文翰的姥爷曾对子女们说,现在咱们国家缺少的就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将来,你们谁能念好书谁就能在社会上立住脚。根本不用靠老子。如果你连书都念不好,即使我给你安排了工作,你也干不好。所以,你们趁早不要打你们老子的主意。

因为很早就给子女们下了“□□”,所以文翰的姥爷特别支持子女们读书。那时的孩子上学都比较晚,有的十几岁了才上小学。包括文翰的母亲高小毕业就上班了。老人家还真是说到做到。文翰的姨姨舅舅们,除了大舅根据国家政策接了父亲的班,其他人都是自己找的工作。文翰的小姨因为不好好读书,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在家。她央求老父亲给她安排到粮库去上班,老人家就是不答应。一直让她在家待业,直到她出嫁也没有给她安排工作。

对于父亲的做法,文母当时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不满,因为她太了解自己的父亲了。所以,当她知道父亲并没有给她们一家人在农场落户的意思,她并没有去求父亲。她知道,凭父亲的性格她无论怎么求都没有用。即使她为了孩子的将来去求父亲,父亲也绝不会答应她。因为父亲就是这样的人。文母的性格本来就比较刚烈,既然父亲如此对待她和孩子,她就绝不会再做寄人篱下之事。于是文母带着丈夫和孩子们毅然重归故里,开始新的生活。虽然日子比以前更加艰难,但从此心无旁骛,万事还得靠自己。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孩子,以后的生活也就有了方向和动力。

提起当年的这些事儿,文父的心里还是有点不舒服:“文翰说得对,咱们当时就不应该听他舅姥爷的话,说什么来个先斩后奏。结果咱们把自己坑了。实际上,我也知道,就你姥爷那种“大公无私”的性格,他根本就没想给咱们落户。现在回想起来搬回来也好,不用他们帮忙,你们照样能出息人。”文母白了他一眼没有搭茬儿。

文翰说道:“这次搬家和你们那次搬家是两个概念。其实,我在杭州时就有了搬家这个想法。特别是看到静姝的照片之后,我更加认定咱们这个家一定要搬。在农村,一个口腔溃疡的小毛病,还要去县城住院,这说明农村的医疗水平有多落后。还有,静姝很聪明,将来肯定要读大学,凭咱们现在的生活条件,我看将来静姝长大后读书念大学都会成问题。所以我决定把家搬到城里去。城里挣钱的渠道非常多,只要你能吃苦就能赚到钱。做买卖,到企业上班,在建筑工地打短工,就是在市场卖水果蔬菜都能赚到钱。就看你肯不肯干了。现在,城市户口也不那么紧俏了,有的地方花点钱就能落户。而且不像以前了,把家搬到哪就得在哪落户。在社区办一个暂住证就可以在城市里长期居住。你们二老的年龄也越来越大了,一旦有什么毛病在城里马上就可以去医院。如果来不及,医院的120急救车10分钟就能赶到。所以,为了静姝的将来,为了你们晚年的幸福和健康,为了咱们家早一天过上好日子,我决定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