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前一天,郑家送嫁妆至宣平侯府,当日吉时到,安国公府三间镶嵌鎏金门钉的朱漆府门齐齐大开,衣衫簇新身材健壮的青壮家人们,抬着一抬抬嫁妆鱼贯而出。
嫁妆箱子统一用香樟木刷上朱漆,其上扎大红彩绸,每一抬嫁妆都沉甸甸的,把厚实的红漆实木扁担给压着沉沉下坠。
大户贵女出生后,嫁妆便开始攒了起来,一应物事,自然应有尽有。
安国公府已繁荣二百年,财力充足异常,郑明成杨氏膝下唯有一女,他们夫妻心疼女儿,嫁妆只会嫌少不会嫌多,且又有韩老太君拿出压箱底珍品给大孙女添妆,于是,郑玉薇的嫁妆到了后来,原定的整整一百二十八抬已经装不下了。
郑玉薇是公府贵女,夫婿是世袭超品候,她身份尊贵不假,但亦不好超过王妃们的嫁妆台数,一百二十八抬已经尽了,不可再添。
无奈之下,杨氏只得让工匠们重新打匣子,把首饰之类的物事好几样放一匣,挤得满满当当的,这般整理一番,最终是把大部分给放进去了。
余下实在挤不下的,杨氏把它们连同一些大件物品,统一放进郑玉薇的陪嫁宅子中,然后在嫁妆单子里写上一项,某地五进大宅一座连同屋内一应物事,如此,方大功告成。
红纸包着的方正土块,代表陪嫁土地,瓦片代表屋宅,还有首饰箱子,衣衫布料箱子,古玩瓷器箱子,铜盆,绣鞋,子孙桶,等等。林林总总的繁复嫁妆,一抬接一抬沉甸甸地从安国公府大门抬出。
古代大家闺秀出嫁,说红妆十里是毫不夸张,娘家把女儿一生所用的东西都准备好,陪嫁过去,意思是告诉夫家,我家女儿不用夫家一针一线,腰板自是挺直。
第一台嫁妆已经抵达宣平侯府,但最后一台却还未出安国公府大门,这浩浩荡荡的送妆队伍,让围观的百姓惊呼感叹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