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原始动力驱动英格兰的人们前往新大陆,那又是什么驱动着「亚瑟」前往那里,为新大陆的孩子命名,拉起子米和子加的手,在树荫下不自觉露出温柔的笑?
英国太纤细、太孤高、太寂寞,一个曾经辉煌的帝国,落魄后的那种倔强,总让人感到怜惜。他笨拙、不坦率,被爱而不自知。
这样的他,内心深处藏着那样一个愿望,只能靠魔法悄悄开启,又惨淡收场的愿望——无法直抒胸臆的爱情,以及,对温暖情感的渴望。
像「鲁珀特之泪」,能通过高温、极寒和锤炼,看似坚韧强大,却有着最薄弱、最致命的弱点,在玻璃的末端轻轻一敲,瞬间粉身碎骨。
伊万.布拉金斯基种下的那片向日葵,会不会在他所期待的原野中盛开?
本田菊说的竹林和明月,曾和谁人一起在东亚大地上观赏?
路德维希和费里西安诺是如何相爱的,在现实世界的德国和意大利也会拥抱彼此吗?
神气骄傲的普鲁士,在现实世界里不知所踪的他,是否还活在那场梦境里?
那个像乌托邦一样的小镇,真的只是英国的梦境吗。
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也许每个国家都曾经历过那场梦境,都曾幻想过前往那片平和无忧的乌托邦。
那么,在美国东海岸的尤德尔点——被称为世界尽头的地方摔下、受伤,最后站在英国身旁握住他的手的那位青年,是终于醒来的阿尔弗雷德,还是另有所思的美国?
怎么理解都可以。如果带着这些假设、或者切换成米视点重新看这篇文的话,应该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美国。」
「英国。」
「阿尔弗雷德。」
「亚瑟。」
在规则严谨的现实世界也好,在平和幸福宛如梦境的小镇,他们终究还是他们。
这两个灵魂相互吸引,终究会以不同的形式相爱,无论甜蜜或苦涩,无论那里是否有不可跨越的界线。
他们在心中向往着那方。他们有想要共同到达的那个地方。
「爱将我们带至那方,我们所属之地
远离我们所知的世界
在那方 有明净的风吹拂」
感谢愿意认真阅读这篇文的你。
感谢爱着他们的你。
K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