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将董博彦打发去外地上学后, 董氏心里十分自责。因着博彦是自己的侄儿,当初也是心软, 看他父母双亡, 无依无靠, 这才好心收留了。没曾想竟然收留了一只白眼狼。若不是发现得早, 只怕将来后患无穷。

发生了芝兰的事情后,董氏更加警惕起来。儿子能在居心叵测意图爬床的丫鬟,以及戏台子上风情万种的小戏子引诱下,已然“守身如玉”, 那是李家家风正,祖宗保佑。可另一方面, 董氏也不得不多想:儿子都已经十七了,该不会是那方面反应迟钝吧?

总而言之, 替儿子找个妥帖的媳妇, 是眼下的当务之急。

这年月,找个媳妇不难,可找个好媳妇就难了。

在茂源村, 李家是个殷实的大户人家, 可放到镇上那就没什么优势了;放到县里,更是被别人比了下去。董氏划拉了一下自己的嫁妆,以及账本, 发现兵荒马乱的年月,绸缎庄的进项越来越困难,还受到了洋布行的挤压。种田这种事, 是看天吃饭的。逢上收成不好的年头,租子自是收不来多少。

李蒙堂和董氏心肠不算硬,对旱年、涝年收不上租子的佃户,也不忍心像有些地主一样死命逼迫,不给租子就逼出人命或者拿儿子闺女来抵债。再加上这些年,李言荒唐,早期也被败了不少钱出去。

合上账本,董氏深吸了一口气。在她看来,指望以儿子的相貌和人品吸引个媳妇来,还是指望家中的田产房产靠谱些。这时候坐在一旁纳鞋底子的雅萍开口了,“妈,您是不是为弟弟的亲事发愁?”

董氏叹了口气,“可不是嘛!若不是你爸非要他念学堂,这娃娃都能满地爬了。你说这在村里找吧,阿言先前那横行乡里的,不是我妄自菲薄,哪个好人家愿意把闺女嫁过来?这图咱们聘礼的,又大多是穷人家的闺女,家底子衬不上。”

雅萍细声细气地道:“爸让阿言念书,也是为了他好。我倒是觉得咱们可以从茂源村以外的地方找,这样听说阿言以前事的人就少了。要我说也不宜太远,免得不知根不知底,就在云山县城镇上找一个最好。况且现在弟弟也长大了,近来少惹事,也乖顺不少,咱们去跟媒人说城里媳妇时,也好说阿言在城里学堂念过书。”

董氏接着道:“说的那么容易,一时上哪儿找好人家去?”

雅萍因为早年经历的缘故,平时说不上几句话就脸红,于是微低着头柔声道:“我倒是听说过一户镇上章姓人家。章家当家的原是个举人,还没来得及做官,大清国就结束了。章举人气不过,也不肯认命,成天什么事也不干,就做着梦等大清王朝复辟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