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上校又回到了一代代德意志人曾不懈探究过的问题上:在这匆忙的、一切都有时限的人间,究竟什么才是永恒,才是终极的意义呢?
上校一边苦苦地思索着,一边往快要熄灭的炉火中加了几根木柴。
原本心平气和的炉火刹那间熊熊燃烧起来。明亮而欢腾的火苗一下子照亮了整间病房,也照亮了他起初未曾留意的、铸在黑魆魆的铁炉外壁上的一个姓氏——
贝什米特。
第11章 创作谈
亲爱的读者们!关于这个故事里埋伏的种种隐喻,我想和诸位分享一二。如果有谁在阅读过程中已经猜了出来,我会非常开心。
故事的主要情节发生在1885年,那时中学生路德维希14岁。也就是说,他诞生在1871年,是统一的近代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化身。基尔伯特毕生从事铁匠工作,他是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方式的代表,是德意志的过去。正是他的劳作,为路德维希提供了生活和读书的依靠。路德维希离开哥哥后,乘坐火车前往远方。火车一往无前,铁轨四通八达,正是统一国家和大规模工业发展的见证
【……火车向着远方,向着不莱梅前进了。在不莱梅的远方,有多特蒙德、科隆、波恩、法兰克福以及别的许多城市,有和他一样成长壮大起来的德意志大地,在等待着。
别了,故乡!别了,哥哥!别了,易北河!别了,少年时代!你这严峻的、无情的生活啊,现在我们来较量一下吧!】
在故事的结尾处,路德维希卖掉了铁匠铺,而基尔伯特留下的孩子们(汉斯和卡尔,这都是极普通的德国名字),一个想进机械学院,一个想当铁路工程师。传统手工业的生产方式,终于退出主角的地位,被新兴的现代工业取代。
在这漫长而苦难的历程中,劳动者始终不渝地坚强生活。就像铁炉外壁铭刻的“贝什米特”一样,它是一个工人家庭的姓氏,也是一种劳动尊严的象征。这种尊严属于贝什米特家,也属于见证了这一家生活的邻居们——英国人亚瑟、法国人弗朗西斯、匈牙利人伊丽莎白。
然而,人们在苦难的生活中永远向往着幸福,向往着美,向往着人与人彼此间的理解。因此,罗德里赫带来了音乐,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他的音乐认识他们的心灵,而他们也义无反顾地为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尽管这一切并未挽回他的生命,但是,在整整三十年后,罗德里赫描述人们生活的《人间》仍在流传。这,就是报答。
还有一点……如果愿意的话,可以把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们,当作《鲜花的山岗》中那一代青年的祖父母们。年龄是完全合得上的,而他们的性情也是代代相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