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进自从拜杨赐为师,每日勤读书牍,将两朝历史翻了又翻。
窦宪之死在他心底敲响警钟。
这位曾经在百年前权倾朝野,连公主都不放眼里随意欺凌的国舅爷,一朝惨死,除了性格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他惹怒了太后。
宦官的权势依赖于帝王的爱重,外戚又何尝不是如此?
他的一身荣耀,都与和他有着血缘关系的妹妹侄儿联系在一起。
若是尽诛宦官,未免会让妹妹觉得他想架空她的权利,对他产生不满。
事实上,当他前几日将袁绍等人的计谋告之太后,请求废黜十常侍的时候,太后已然不许。
则诛杀宦官,更会叫太后愤怒,不如不提。
何进心中有了打算,就对袁绍大力宣扬的“如若此时不尽诛宦官,则后殆无穷”的言论感到腻味。到底面上还是秉着礼贤下士之风,以礼奉之。
对于崔家叔侄婉拒了他的辟召一事,何进并不怎么在意。
在他看来,崔家颂郎虽说有些才名,到底年岁不足。且做官不是作赋,有点文才的,未必善谋。擅经论道的,未必了解官务。至于琰郎,名气尚且不显,远不及袁氏二子与荀氏叔侄。征辟他们一是为了清河崔家,一是为了表现大将军“礼待士人”、“不拘人才”的作风,是以当崔家叔侄辞谢后,何大将军丝毫不觉得可惜。
何进走在西市,一手牵着马辔,耳中听着市井之民对“蹇硕伏诛”的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