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延帝年前就下了特旨,自今年开始,接连三年,北方书院的学子可在龙门县跨籍参加科举。
当然,录取的童生也会按照参加人数的多少而增加。
龙门县试放榜之后,录取的童生中,北方书院学子,多达五十六人,而龙门县本身就只录取了七十七人。
消息传来的同时,晏时玥的商部教材也终于初步完工了。
晚上用过饭,霍祈旌就拿出来交给了许问渠,道:“先生,玥儿说,若是有像管仲‘服帛降鲁梁’这样的典故,还请先生帮忙放几个进去。”
曲斯年和顾恒沙,包括霍祈阳,全都跟过去看。
非常厚的一叠,这要是放到现代,估计有字典那么厚的一本。前头约摸三分之一是晏时玥的字,后头约摸三分之二,是霍祈旌的字。
刚进来的时候,几人还在说笑,渐渐的,就都沉了进去,室中安静下来,只余了翻书的声音。
看的出,她真的是花了很多心思来写这个东西。
前头是新式记帐法,后头是一章一章的讲解,深入浅出,极为切实。为了便于理解,还放了很多例子进去,有服帛降鲁梁,也有商部的一些操作。
晏时玥的想法,是写两部,这一部算是入门教材,偏于讲销售,另外还有一部,才是培养“贸易家”的,大局观,时事,平衡之道,等等,全都会讲到,嗯,当然,这一部现在还只存在在她脑子里。
四个人足足看到丑正一刻(凌晨2:15)才陆续看完,许问渠先一步看完,手按着桌案,叹道:“我今日忽觉枉读十年书!”
的确,这个虽文理浅显,但真的细细看下来,就算许问渠这样完全不懂经济的,也能略窥门径,用晏时玥的话来说,全是干货。
霍祈阳道:“师父,其实不必大动,商人于文理上,本就不必要求太高。”
“对,”曲斯年赞同:“只把错漏处改改就好,浅显些才更好。”
四个文化人说的兴致大发,索性直接挽起袖子抄录,四人各自分开,临着早朝的时辰,堪堪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