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分榜的时候,她就在想这个问题了,如今倒正是时候。
也不用去府城,就在这儿就刚刚好,清静有清静的好处。
她出银子,挑一个山明水秀的地方,不惜银钱,多多的买书,先建出一个不逊于国子监和太学的藏书楼,然后招募各地的名士大儒前来授课。
她亲自跑,跑了好几天,才挑定了一座山,整座山买了下来,盖出来,足可容纳两千多人。
沈潜他们都劝她不必做这么大,但她全都拒绝了。
不但要大,还要好,环境要好,有山有水有绿植,学子住的号舍,设施也是一流的,冬暖夏凉,虽也是四人一间,却巧妙的用折形角度隔开,有了可以各自苦读,互不打扰的小空间。
学子待遇好,先生的待遇更好。
除了书院之外,转圈还盖了一圈二进、三进、四进的小宅子,预备着授课的大儒们拖家带口的来,可以阖家住在里头。
也是巧了,她这边才刚有了初步的想法,就有一个老熟人找上门来。
正是当初给霍祈旌盖房子的姑苏生,他带着益发壮大的程家班,主动找上门来,帮忙设计,还声称不要工钱。
当然了,工钱她还是要给的,图纸通过之后,很快就召集起了一些人帮忙盖,玥工坊也空出人手,打造一应所需。
同时,招募大儒的召贤书,也由晏时嵘起草,然后通过雁报下发,传达天下。
太子收到信儿,过来找许问渠时,许问渠正在奋笔疾书。
他们刚从南方回来,就碰上了晏时嵘这档子事,等处理完了,晏时玥又要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