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看着天幕里的印刷方法,想起自己去官刻厂见过的画面,给儿孙们解释:“现在南京的官刻书主要也是这两种印刷法子。”
洪武年间,大明的官刻机构,或者说官方印刷厂,就设立在南京,许多官刻书都是在南京刻板,比如《南藏》,这本明初时期在应天府刻成的官方版本《大藏经》命途多舛,刻成后没多久就遭遇火灾,因此永乐年间再次刻本。
嘉靖以后,南京成了彩色套印中心。
到了永乐年间,朱棣设立经厂,北京变成了官刻机构中心,在北京刻板了《北藏》和其他正统道藏书籍。
一直到清朝年间,清朝帝王依然还在使用北京的刻板,比如雍正时期的《龙藏》,就是北京刻板。
《龙藏》是历代官刻大藏经里极为重要的一部,不仅仅是汉文大藏经,还收录了经、律、论、杂著等1669部,7168卷,共用经版79036块,是历代集大成者的经典著作。
【正是在北宋繁盛的印刷环境中,书肆刻工毕昇发明了新的活字印刷法,一下子把印刷效率提高了几十倍。】
毕昇先用细腻的胶泥制成小型方块,刻上凸面反字,用火烧硬后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个单字的印章。
他批量制作了组多胶泥“印章”,按照一定的顺序规整的放在木格子里,然后在一块铁板上铺上松香或者蜡和纸灰,用来做泥模子的黏合剂,按照字句、段落,把一个个胶泥字模子摆放好,最后框上铁框,用火加热。
等到黏合剂冷却后,依然不能立刻使用,需要用平板把版面压平,等完全冷却泥模变硬之后,就可以开始刷上墨、覆上纸,加上一定压力,开始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