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户部尚书就算是那更聪明一点的朝臣了。

他不仅看出了女帝自己批阅奏折讲究高效,但对臣子的真才实学又不容马虎。

对事对人,他很快写完了呈上的折子,给慕姝的报告寥寥不到一百字。

而原本拟好的“募捐令”,他捧着自己昨夜的初稿审思片刻,重新动了笔。

一则是对着同僚们的“募捐令”,他想到慕姝在朝堂上特意言明要让太史陈章著书立史,用之记录众人的“功劳大义”。

那么,如何煽动起同僚“踊跃”甚至是迫不及待的募捐呢?

人人在乎名声,多捐点钱不过为了在史书上多留下一嘴名姓,若再多两句生平陈述、夸赞,更是心花怒放。

大概是要开宗祠去祭祖的大喜事了。

无外乎,歌功颂德,大义为先,精神感天动地、此举非做不可,完全出自内心,心甘情愿地慷慨解囊……

他需要写一封“募捐令”作为那史书的序章,将所有同僚“感动”地争先恐后。

钱行书眼睛愈发放着亮光,下笔如有神。

二则是要对着大慕所有的富商、乃至吸引周国、宣国的富商,以及大慕所有家有余财的普通百姓。

那么,定是要以清晰明了为主。

主打的就是字里行间的亲民、惠民。

“募捐令”届时贴在大慕境内所有城池的城墙上,务必要能吸引人、且吸引人传播。

他的妻子想得没错。

重写了两封“募捐令”,再将方才的所思所想、关于“史书”的更多建议写成了奏疏,钱行书端起手边的粥碗时,已经冰凉。

更深露重。

事实证明,慕姝对这两封“募捐令”给予了极大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