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扶苏说道:

“赵国今年恐怕收不上来多少粮食,明年即便是春耕,也不一定拿的出良种来。”

这样的话,就不必顾虑春耕的问题,可以多打几个月了。

秦王政之前就想说,打仗哪里是说停就能停的。要是春耕时正好赵国士气大溃,总不能放过追击的大好时机,就为了停下来让两国庶民完成春耕吧?

左右秦国有耕牛,大秦又不会耽误耕种。

可最终秦王政到底没说出来,也不知是不是不想打击儿子的积极性。

这会儿的秦王政还没生出“全天下庶民都是寡人子民”的想法,毕竟赵国士兵就是从赵人里出的。赵人活下来的越多,秦国想打胜仗就越难。

他不是不懂日后吞并了赵国,这些就是大秦的劳动力。可那也得吞并再说啊,总不能为了赵国青壮就去消耗秦国青壮的性命。

扶苏没有为自己的决策辩解什么。

打仗上面他确实会不自觉多顾虑一下庶民的死活,实在是在位二十年,把全天下当自己所有物的思维模式很难转变过来。

不过打仗能不能说停就停这一点,其实扶苏是知道的。他刻意留了这么个破绽在,而不是尽可能完善地说“若是能停最好停下去春耕,若是不成那便只能苦了黎庶”。

之前表现得太好让扶苏觉得自己需要收着点,适当地犯几个小错误无伤大雅。

秦王政却有些不满意:

“上回的行军安排不够妥帖缜密,没有考虑到赵国受灾的情况。下一次不可再这样行事了,计策谋划时要考虑多方面。”

这明显是吹毛求疵,毕竟秦王政自己都没考虑过极端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