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法子他当然也早就想到了,但是也早就被他否定了。
红薯的产量相较其他粮食算是很大了,但是要解决要下的危机,却还不够。
理论上讲,若是临渭全部种植红薯,半年后,留够自己人吃的,剩下的那些拿去供养围在临渭郡周边的灾民,再撑个三两个月问题不大。
但有一个关键问题需要考虑,时间。
红薯成熟一季从现在起需要六个多月的时间,也就是温二说的那半年时间。
但外面的灾民等不了这六个月的时间了,临渭郡也等不了这六个月的时间了。
从今年一月份开始下暴雨,到六月份,这暴雨绵延五个多月的时间,暴雨引发其他的灾害,再加上风寒疫病等的影响,以及朝廷赈灾行动的错误、迟滞,导致大规模的灾民出现。
而灾民所到之处,又变成了新的灾区,产生了更多的灾民,如此循环往复……
若只是灾荒倒还罢了,但这件事一开始就透着蹊跷。
发展到现在,出现叛军直指京都,完全是裸地表明,在这灾难背后另有推手。
想活命是人的天性,灾民不会愿意饿死在有粮食的临渭郡周围,等他们彻底走投无路之后,必然会想尽一切办法进入临渭。
就像当初他们进入泉阳那样,他们会把临渭变成下一个泉阳,然后把整个齐国拖垮。
如果背后再有人别有用心地引导一番,这个过程只会来的更早更快。
如果临渭郡被灾民占满,那么正常的种地生产必然也会受到影响,到时候别说种粮供给灾民了,保住自己都是问题。
问题就在这里,如何保证在粮食成熟之前,守住临渭郡。
不断施粥,保证外面的部分灾民有活路,让他们不那么容易大范围的被煽动,是一个法子。
但这法子需要现在就有大量的粮食做支撑。
那会是相当大的一个数目。
这些粮食从哪里来?
朝廷?官府?民间?
温家还有粮食,但如果继续投入大量的粮食稳住灾民,那么临渭郡内部的情况必然无法兼顾,可能就会出现没有从外面被灾民攻破,反而内部出现灾民这种情况。
除非,能有别的法子减少临渭郡外面的灾民数量。
要是灾民数量在可接受可控制的范围内,一切就没那么危急了。
林如信想的入神,一时忘却了眼下的局面,直到温二再次开口。
“近日我新得了一种番薯,不仅滋味好,且产量还是寻常番薯的两倍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