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页

陈四禹眼睛一亮:“记得, 屁股底下垫的是半扇葫芦。”

卫景平:“我向这里的渔民打听过了, 他们出海的时候, 船舱里都会带葫芦的,这里叫做渡水腰舟。”

所谓的渡水腰舟, 就是古人在江海中行船时所用的救生工具,《诗经》中的那句“匏(pao)有苦叶, 济有深涉”, 说的就是葫芦晒干之后可以涉水的意思, 一般是把两个葫芦各绑在绳子一端, 用的时候系在腰间,依靠葫芦的浮力把人拖在水中, 起到救生的作用。

“还有一种浮环,”他继续说道:“是用芦苇、羽毛和软质木料编织成一个圆环,卡在人的腋下,人就能浮在水中不沉下去。”

但是制作浮环的材料容易被海水侵蚀腐烂,不好保存, 所以渔民用的救生工具多半还是渡水腰舟葫芦。

“是了是了, ”陈四禹激动地道:“怪不得去找我们的渔船上搁着好几对栓在一起的葫芦, 原来是做这个用的。”

卫景平:“航海有很多讲究和技巧的,咱们慢慢学习起来就是了。”

陈四禹霎时信心满满:“卫四哥,叫你这么一说,我不怕了。”

卫景平笑了笑,没说话,他心道:你这才走了多远啊,十里地不到,这话留着以后再说吧。

当夜二更初。

卫景平在灯下看书,他手执的是一本《岛夷志略》,是元代汪大渊根据两次海上冒险所写的日记,与明代的大航海家郑和不同,郑和是朝廷行为,下西洋的时候带的船队成千上百艘,可带的物资非常充分,加上随行的强大武力护卫,无论走到哪里,没有人敢劫他的船。而汪大渊则不一样,他航海是个人爱好,书中记录他从泉州动身后,穿过马六甲海峡,经过印度半岛,然后沿着非洲东岸一路南下,海上航行长大五年的时间,积累了各种航海经验,这些都很有借鉴意义。

他边看边坐记录,到了三更末才起身去漱口:“五月,明日一早去请江大人和谢大人来见我。”

说完,他又换了明代的士子黄衷根据他游历南海的经历写下的类似词典的《海语》,耳之所闻,眼之所见,水手舵工之语,都被他记下,其中多为海洋各种出没于海洋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