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页

“微臣以为,榷酒曲令一事,陛下论功行赏,”卫景平这才被逼的没办法开了口,他嗓子嘶哑,嘴唇干裂,中气也虚得很:“赏赐樊家子孙中有出息者科举入仕就挺好的……”

该赏的赏,但该杀的他就不说什么了,毕竟那件事没经他的手,与他没半点关系。

把“赏赐樊家”和“樊家的案子”当作两码事对待不就容易了,谁能挑出毛病来?

樊家不是只有樊显荣一个孙子,家中孙辈数十个,也不是个个都纨绔轻浮不学无术,还是有德才兼备的才俊的,比如樊一小儿子樊江那一房的长子,十三岁的樊和,他打听得清楚,这孩子就是个不错的后生。

樊和在私塾念书,文采非常出众,有才子之名,但因为出身商人之家没有科举的资格,那孩子至今还不曾考个秀才的功名呢。

要是朝廷赏赐樊家,给樊和个科举资格,让他有条入仕的路不比徇私留樊显荣一条命好的多吗?

反正科举入仕凭本事,他要是有这个真本事冒尖出来的,朝廷抡了才,樊家出了士子,这看上去才是双赢的法子。

对樊家来说,就是花重金将樊显荣保下来,也是个流千里的刑,比之栽培樊家出个有出息能撑起门楣的孙子,站在外人的角度,后者虽看着没人性,但对樊家这个家族来说是件好事。

单论这回朝廷如何赏赐樊家这是卫景平给出的提议,完全撇开了樊显荣的案子来说的。

云骁帝听了他的话想了许久才道:“卫爱卿说的有道理,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嗯,赏罚分明。”

不去论樊显荣的案子,既然樊家立了功,就按功劳大小赏赐下去,分成两码事处理……这法子好,显得朝廷多赏罚分明呀。

卫景平这个书呆子状元还有两下子,云骁帝在心里嘀咕了句。

“卫爱卿,”云骁帝又道:“要是朕采纳你的办法,赏赐允许樊和科举入仕,那樊家找讼师翻案的事……”

你最好给我搅黄了这件事,做成他也想留樊家大孙子一条活路,可你看拖不下去了这不是没办法才给另一桩好处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