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页

醉别是最适合携带和练字书写用的,价格实惠,一般人家都用得起,所以这次卫景平带来府学最多的就是“醉别”墨条。

“方老友,”卫景平学着他的语气,抑扬顿挫地道:“不用等我写字,老友现在就可以来一观我的‘醉别’。”

他没打算在府学里做秀才们的生意的,他来这儿就是好好学习的,但是自家的墨实在是太好用了,也没想到来这儿才五六天左右,已经有人来问了。

不过与“醉别”比起来,更出名的还是他本人,外县的秀才们慕着他案首的名字而来,刚来府学的时候,走到哪儿都有人围观,就连他大哥吓得山里的大雕连夜搬家,二哥把小混混流氓叉出去二里地的事情都打听清楚了。

有不屑的,有饶有兴致的,反正都带起了好几波话题。

当时有人瞧不起卫景平,白不语道:“我看卫小友以后必定能独步举业,岂会终身做一个武官之子。”

并和他说好好念书,一鼓作气中了举,进士反倒不着急了。

“为何会试不急呢?”卫景平疑惑地问。

方不语摇了摇头道:“你年纪太小,会试嘛讲究个老道,无论你多聪颖,不到一定年纪,你是做不来那样的文章的。”

所以大徽朝科举取士,每一科选出的探花,年纪最小的也在二十一岁左右。许多才子在中了举人之后,往往被举荐个闲职或者文笔之类的职位到地方上历练一二年,之后再闭门谢客苦读下场会试。

又说今上笃信大器晚成这个说法,所以他本朝极少有二十岁以下的进士,即便是各县州府出了名的神童才子,也要在中了举人之后拖延上几年才下场会试。

卫景平一一记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