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你如此年轻便高中状元,果真是后生可畏啊。”曹学士笑眯眯的捋着胡子,看起来确实和蔼可亲。
两人寒暄过后,谢良臣便被带回了自己的座位,同时开始自己的工作。
翰林院主要的官职除了掌院学士、侍读、侍讲、编撰、编修、检讨之外,其下就是未入流的小官,比如待诏、笔帖式、典簿、孔目、五经博士、堂供事、供事等职位,共一百多人。
其中不入流的小官人数最多,如笔帖式就有四十人,五经博士也有近三十人。
他们主要是完成一些基础的文字工作,比如笔帖式就是主要抄写书籍,再就是也会与鸿胪寺官员合作,翻译一些外国的文献。
谢良臣被安排的工作是论撰文史,工作内容很轻松,就是看看目前传到大融这一代的史书有没有错漏的地方,要是有错的,就修改一下,要是有漏掉的,那就查阅资料后补上。
而主要涉及到的范围就是一些祭祀、祝祷的祝文,各朝各代册立皇子、后妃们的诏书,还有各种各样的碑文。
至于涉及到皇帝本人功过评价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的文史,一般就是侍读或者侍讲在管。
而什么时候完成呢?额,曹侍讲并没有说,反正就是让他先干着。
蔡占和与江牧的工作也差不多,不过他们主要是修改,而不负责编撰。
主要涉及的内容大概就是一些实录,也就是史官们日常记载的皇帝起居注,看他们有没有写错字,或者用词不当的地方,里头的内容却是不能修改的。
因为涉及到的资料实在太多,所以谢良臣也不着急,反正就从第一任大融皇帝开始慢慢的翻。
然后他就发现,基本上开国皇帝对于册封大臣、王公比较多,而册立后妃较少,同时祝文和碑文也数量庞大。
而越到后面,渐渐这些守成之君便少有册诰文,而多是册立各种妃嫔、皇子,再就是遇到天灾之后写祭文祈求降雨或者少雨。
其中从这些变化就能看出一个朝代的君王看重什么,而这里头又隐含了什么危机。
比如大融传国三代之后,因为分封各地的皇子太多,就曾发生过一次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