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赵运达这次见人家催促,也只好予以明确回应:“还是算了,您还是再找找别的合适的人。”

沈冰月在一旁,看着赵运达与人寒暄,却乐得轻松自在。

这个团队,这几年以何教授、赵运达为首,自己在背后也就是把系统小明的规划经过这两个人对现实情况的再分析,参与到规划中。

赵运达经过这几年的磨练,已经掌握了很多系统小明规划的精髓,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赵运达才是系统小明意志的执行者、维护者和模拟者。

偶尔,赵运达和何教授会开玩笑说他们挤占了沈冰月本来应该有的高光时刻,但沈冰月却不在意。

因为这本来就是系统小明的志向,是赵运达和何教授的志向,而自己不过是为了报答系统小明的恩惠,做一名尽心尽力的桥梁纽带罢了。

虽然这个桥梁纽带做久了,也是会名师出高徒的,沈冰月也算是半个专家了,但比起赵运达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学习、实践、科研上,他学到的东西还是比沈冰月要多得多。

有了系统小明这个绝无仅有的好老师,赵运达这些年可以说如鱼得水,也慢慢的规划风格无限向系统小明靠拢,拿出的方案连系统小明都说过:“我有幻觉,他拿出的方案是我的初稿!”

这足以证明赵运达的实力,也说明跟着系统小明干,赵运达还有进步的空间,他不到三十岁,有实力,但现阶段仍旧不能超越系统小明。

赵运达仍旧希望和沈冰月继续合作,他把很多科研经费都倾斜在沈冰月身上,很多分到的奖金,特地给沈冰月的居多,也是因为沈冰月本人对农业方面的成绩兴趣缺缺,她的热爱仍旧是她心心念念的国画。

前两年,赵运达和何教授还有些过意不去,在成绩获得的时候总是会把沈冰月的名字放在第一位,但沈冰月却不在意,名言可以把何教授和赵运达放在第一位置,因为第一位置一般都是领导者。

现在随着了解的深入,赵运达倒不像以前那样,总是提自己侵占了沈冰月的利益,因为他自己越来越实力强悍了,会根据实际限制修改系统小明拿出的方案,使其更具现实可行性。

就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样,一个省份也是如此,有多大力干多大事,不是说规划做得最完美无缺就真正能执行下去,财政资金、人们的接受度,很多现实条件都必须详细调研,根据情况做出合理的改变,才能保证这个规划最终落地生根。

赵运达在台上侃侃而谈,台下自然会有同行密切关注。

而沈冰月就坐在台下,认真地听着他演讲,也感叹赵运达确实是一个极具规划领导力的男同志,语言逻辑性缜密,颇具领导风范。

最终,农博会撤展的下午,沈冰月抽空过来帮忙的时候,两名男同志来到展位前,要找赵运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