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1页

祁可等了小半个月,收到了柏擎的回信,书依然要印五千本,另外今冬之前会从各地调些人来凉水镇学习冬小麦的种植术,包括二麻镇上另四村的村民,只要想学都可以来学,学成之前禁止祁可地盘以外的人乱种冬小麦,以免产量不理想闹流言蜚语,让祁可看好麦种不要流到外人手里。

第1586章 粮食勾起的积极性

见此要求,祁可立刻回信提出一个新想法,没几天就收到了柏擎同意的回复。

消息传回四柳村,大部分是柏擎原本的要求,只是祁可多加了一条命令,今年的麦子除了拨给村民应得的报酬以外,其余的都拉去凉水镇,等下半年再调拨麦种回来,再剩下的部分就用于凉水镇种植。

至于要交的军粮,祁可用凉水镇的夏收水稻来抵。

也就是有了可替代的主粮,把绝大部分的麦子留下来做种才行得通。

柏擎就是看到这点才同意了祁可的想法,不过他没要水稻充抵,还是把那些麦子记在了军粮的账上,差别只在于以往是吃掉了,今年冬天要种回地里。

作为本县千户,粮食这么大的事,柏擎直接就能说了算,主要还是因为今年凉水镇有粮食了,开荒的耕地比四柳村的耕地大出一倍,未来几年还会持续开荒,有了这么多粮食,就有了辗转腾挪的余地。

村民们从村长那里得了音信,都没有异议,自己该得的不会少一文就行了,本来多余的粮食军中就要拉走的,是吃掉的还是干嘛用了,他们这种底层军户才懒得好奇呢,反正跟着祁可干就对了。

祁可在凉水镇的农田里走了一趟,让四柳村的女仆又发布了一个消息,问村民们要不要用麦子换谷子,不考虑两种粮食的价格,仅是一比一换,一斤麦子换一斤谷子,平时想吃个米饭煮个粥就不用另外买米了。

不过因为新稻未收,所以不能当场兑现,要等打了新稻子才有,时间上要晚两个月左右,信得过祁可就换,不信就不换,为了给村民图个方便而已,省得想吃饭喝粥时临时买米。

用来兑换谷子的麦子是村民的报酬,他们的报酬分钱粮两种,祁可深知农人有存粮才有安全感,所以平常月份结算工钱给铜钱,到了收获季节粮食报酬占大头。

村民们一年到头米饭吃得极少,不是说买不到米,而是没这饮食习惯,他们以往吃最多的是杂粮饭,像猪刨根这种富含淀粉能饱肚的东西,他们都当主粮吃,往灶堂里烤熟了吃,或者削皮切块跟菜或海鲜煮个杂烩汤,再要不混点面粉做杂粮馒头,全麦面都舍不得天天顿顿吃的,更何况大米饭。

祁庄的这条新消息让村民们颇为心动,麦子未收,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全家讨论要不要换谷子以及换多少。

四柳村里热热闹闹地聊着丰收的话题,二麻镇百户所也开始将千户所的新政发布出去,冬小麦是一门全新的种植术,想种冬小麦的人今年冬天到凉水镇好好学习,明年才会发麦种自己种。

这消息一出,想拿好麦种幻想着自己也能种出那么多粮食的人纷纷冷静下来,还有半年时间,要不要去凉水镇学种一季冬小麦,一家人要好好商量商量,而且那边肯定不会要太多人,只有擅长伺候田地的人才有可能中选。

第1587章 给海商行会找点乐子(一)

有那样的条件在上面压着,很快,一部分自认不擅长的人就此打了退堂鼓,经验丰富的老农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人成了剩下的人群中心思最为活跃的一群人。

祁可得知人们谈论这件事的热情降温后就暂时抛到脑后,专心盯着凉水镇和另一个纺织工场的生意,现在东南风渐起,跨越大洋而来的外国商船开始频繁地通过河口湾进入凉水镇,有的是去年的熟面孔,有的是熟面孔带来的生面孔。

一时间,沉寂了半年的海运码头布满了高耸的桅杆,五颜六色甚至花里胡哨的各国旗帜让人眼花缭乱。

去年这些商船带回去的纺织品大受欢迎,卖得很好,尝到了甜头的商人们组织了更大的商船前来进货,并带来了定制图样。

这才是他们直奔凉水镇的主要原因,定制这东西要跟紧打样过程,确定无误了才好正式动工生产,所以先过来安排好前期的事,再转去别处采买其他商品,最后在约定的时间回来提货。

另外,除了定制商品,去年当赠品赠送的蔬菜块也是商船今年必买的补给品,祁可就等着今年好做这个生意,早早地准备好了商品图册供他们挑选。

外国船队一来,照临就立刻盯紧了东安府做港口贸易的码头,对比那边有多少商船靠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