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小美奶奶请人上门提亲时,遭到了村里人的一致嘲讽。
一是男孩不会种地,只会读书,而这时是“读书无用论”的时代,村里人对奶奶卖了房子供儿子读书很是匪夷所思,认为这是败家的行为。
俗话说只有拿了袋子借米的哪有拿了袋子借书的。读书无用,为读书败家产更是遭人唾弃。这样的家怎么能嫁过去?
二是小美父亲从来没种过地,长得白净又如何?嘴巴讨巧又如何?农活不行,工分拿得低,年终分红钱拿的少,怎么过日子?
居然还肖想村里的村花?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就有很多人劝小美外婆,千万可不要答应哦。
可是缘份这东西,就是这么神奇,小美外婆、舅舅、妈妈,都愿意和小美家结亲。
于是有了小美和弟弟小华。
其实这件事上,王奶奶(小美奶奶)的眼光之独到,是很令小美敬佩的。因为小美妈妈嫁到王家后,王家真的一步一步在往上走,尽管家里还很穷,但这个时候,谁家不穷?
还有一点,王奶奶嫁到王家后,从来没有下过地。她从小在沪市生活,不会种地。
这也是村里人诟病的地方。这几年是小美姐弟俩先后出生,王奶奶看孩子正常。小美出生前,王奶奶年纪还不大,又没有孩子可看,可她就是不下地。
不下地,也没见她日子过不下去。
还和村里的知青关系特别好,象王艳琴,还干脆认了干妈。
其他知青也爱往王奶奶那里凑,还一起织毛衣,打什么花色,叫什么阿尔巴尼亚针的。
村里再巧的村妇,只会打平针,再不然就是上下针,这阿尔巴尼亚针这么怪的名字,从没听说过。
就有那知青、村里几个爱俏的姑娘,没事就往她身边凑,有的干脆请她打毛衣,还给人工费。
看把她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