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凉镇绿豆沙下肚,一股凉气经过嘴巴,滑下咽喉,再到肠胃,瞬间镇下了热火朝天吃饭带来的所有暑热。
嗝,众人站起身,满意地打了一个饱嗝,舒坦!
这场酒席,圆满成功。
上菜节奏快,中间没有任何停息,不会让客人吃完上盘等下盘,荤素的安排也非常得当,每道菜上桌时机都是恰到好处,还保证了大伙儿吃到的都是最佳风味。
钱大哥大嫂一直带着儿子给来客敬酒,听到大家讨论钱家的席面,话里话外都是赞美,觉得来钱家吃席值,把随的礼钱都吃回来了。
夫妻两对视一眼,偷偷一笑。幸好他们听了弟弟(小叔子)的话,把苗勤之请来了。谁能知道她其实只花费了不到人家一半的钱,就做到了超乎一般的水准呢?
作者有话说:
明天零点见:)
第33章 第二单
和钱家有亲戚关系,但并不是特别亲密的客人,吃了席,陆陆续续便离开了。不过余家哥嫂却不能走,他们可是做舅舅舅母的,怎么着也得留下来和妹妹妹夫说说话。
余大嫂找到钱大嫂,压低了声音问道:“你不是说外甥读大学学费贵,今天的席面怎么还这么铺张?弄个差不多的,省下的钱留着给外甥交学费不好吗?”
钱大嫂捂着嘴有些得意了笑了,她左右看了看,没有外人,然后凑到余大嫂耳边,轻声道:“大嫂,我和你说今天这场席面就花了不到五百元,还是加上了大师傅工钱的。”
“不到五百元,还是加上师傅工钱呢?”钱大嫂惊呼一声,“这怎么可能?我数了下,前前后后上了十五道菜呢!”
“是真的。”钱大嫂点了点头,“咱们是什么关系,我至于骗你?”
她和余大嫂不只是姑嫂,还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闺蜜,关系又是不同。所以她嫁人这么多年,孩子都要上大学了,两家关系依然亲密地很。
钱大嫂得意一笑:“大嫂,今天这酒席有面子吧!大师傅给我们定的,八荤四素两道甜品,最后还有一道甜汤呢!”
余大嫂别了她一眼,没好气道:“别卖关子了,快说说,这么多菜,怎么才点这么点钱?”谁家办酒席不想又有面子又能省钱呢?
钱大嫂道:“大嫂,别看菜多,其实都是自家有的。我啊,我就买了鱼、肉、猪蹄还有十只鸡。说起来,这些鸡买回家养的这四五天,还给家里下了二三十个蛋呢!”
她也不卖官司,继续道:“其他东西,比如粉蒸肉里的米粉,是大师傅用家里的大米炒的。红糖发糕也不是买现成,而是大师傅自己做的。还有西瓜夹,大头的西瓜是地里摘的,不过师傅手艺好,又有红豆沙填在里头,就显得很不一样是不是?”
“四道素菜更别说了,都是昨儿下午你妹夫去地里现摘回来的。至于爆炒牛蛙和焖鳝鱼,也是你妹夫在田地里摸回来的。”
“辛苦是辛苦,可是能省钱啊。”钱大嫂说着,神秘兮兮地,“我算了下,大家随的礼钱有一千六百多!合起来,办次酒席,净赚一千多。来吃席面的客人还觉得自己赚了,把随的礼钱都吃了回去。”
“你说说,这不是又有面子,又有里子的好事儿?”
余大嫂心里一动,连忙问道:“妹妹,你这请的哪位大师傅?可要介绍给我。”县城比较出名的几位上门大厨,像宋老四、何老二还有赵小九,余大嫂都有了解。
愿意费心给主家省钱,还做出一桌让食客都满意的不错席面,应该不是他们其中一个。或许最开始时,他们也是这样的,但随着名声打出去了,有的是人请他们上门办席,做油了,就愿意这样费心。
就钱大嫂说的两道甜点,基本不会有大师傅是自己亲手制作,他们都会要去主家去县城买一大袋鸡蛋糕或者夹心饼干,分装后端上桌。就这样,这道甜点还要算作一道菜,需要额外收钱。
说起来鸡蛋糕和饼干,不也是用糖、面粉还要鸡蛋做的,但是农家种的小麦,养的鸡下的蛋送到市场却卖不上什么价钱,但用这些材料做的小蛋糕和饼干,价格却是五倍十倍的涨。
钱家请的大师傅愿意用家里有的这些材料来做菜,可不是给他们省了大钱。
钱大嫂道:“大嫂你就算不开口,我也是要把他介绍给你的。振兴哥家的芳芳再过不久就要出门(出嫁)了是不是?”钱大嫂口中的振兴,正是余大嫂的娘家二哥。
“是,我也是这样想的。”余大嫂很高兴妹妹兼闺蜜能惦记她家的事儿,“芳芳嫁人,二哥家肯定是要办酒的。他本来还在犹豫是要请宋老四还是何老二,但你也知道他们这两年做菜是越发糊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