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页

为了打消大哥不读书去打工的念头,父母还拿了那些下乡知青考大学的例子来鼓舞他。那时候那些人多苦啊,白天干着繁重的农活,晚上咬着牙,点着煤油灯熬夜看书,不就是想考上大学?如果大学不好,那些知识分子怎么会削尖了脑袋想钻进去?

然而过了六年,到了她,她爸妈却又换了一种说辞——女孩子读大学没必要,还不如出去打工挣钱,攒钱买嫁妆。

苗婷婷咬紧了牙,却越发坚定了要去读大学的念头——她不要像表姐和村里大多数女孩子一样,去电子厂或者服装厂浑浑噩噩打几年工,攒个几千块钱,买一堆锅碗瓢盆和桌椅板凳,然后嫁人,再生个孩子,浑浑噩噩过一辈子。

她想走出去,见识到不同的风景,过上不一样的日子。

等高考考完,她就去找个工作,努力攒钱,能攒多少是多少。如果实在不够,就请小叔帮忙出面,她自己去找亲戚借钱,写借条,请他们宽佑,等她大学毕业工作了再还钱。

也不借多,只借第一年学的学费,到了学校她再努力找兼职,攒第二年的学费。如此就能顺利地把大学读完。

苗婷婷有了计划后,总算没那么心寒了。

她把注意力放回到考试上,靠着坐垫回忆老师强调过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她都掌握了后,才稍稍吐出一口气。

一个小时后,公交在市中心的公交站停下来。苗婷婷下车,又接着往学校的方向走去,她现在就读的三中,在县城的东南角,距离公交站距离不近。

走了大概半个小时,苗婷婷才终于回到学校。

学校很小,教学楼也小的可怜。高一高二高三总共三十五个班级,都挤在一栋老旧教学楼里。每个班的学生都很多,挤进去座位都挪不开。

学校早想扩建了,但周围土地十分有限。而三中招收的都是农民子弟,除了教育局有限的经费,根本没有社会人士捐赠的可能性,学校没钱,能拿出来拍地的经费也十分有限。但学校周边的工厂和商业楼却不缺钱,如此一来,学校想要扩建简直是难如上顶天。

和三中相隔不远的公立二中,比三中还要靠近县城中心繁华地段,坐地面积却大的很。如此一想,他们学校真想扩建,只能跑到完全没有开发的西边和南边了。

苗婷婷还不知道,她随便一想的事情,学校早就向教育局申请过了。

谈了两年,终于有了定论。教育局的意思是在西南那边重新再建一所学校,更名为公立一中。现三中的高中生和教师都挪到一中去,以后就是一中的教师和学生。

至于现有的三中,则作为职业学校发展。批文已经在走,预计一两年内新一中就会开始投入建设。

不过苗婷婷自然是不知道这些事情,她回到教室,听班主任说了下考场注意事项,把自己的东西都检查了一遍,确认身份证、准考证之类的文件都在。笔墨、橡皮擦、咫尺、圆规之类的文具也都完好,才拿出书,把自己觉得还有存疑的地方又仔细斟酌了一遍。

一直到傍晚,去食堂吃过饭,没像其他同学那样又匆忙赶回教室复习,而是绕着教学楼走了好几圈,放松下心神,才回宿舍洗漱休息。

两天时间一晃而过,高考很快结束。估完分,填报好志愿后。苗婷婷都顾不上担心自己考不考得上,便去了班主任办公室,她想向老师申请在学校多住两个月。

在县城找工作,回家住根本不实际。租房要花钱不说,安全方面也是一个大问题。住在学校就不一样了,虽然是暑假,但高二生也要留校补习,还是有很多学生和教师住在学校,安全性更有保障。

苗婷婷到了班主任老唐的办公室,才发现和她一样想法的学生并不少。

老唐也是老教师了,带的学生不只苗婷婷他们这一届。农村孩子读书不容易,现在大学自费读书,学费更是不匪,每年都会有高三生考完希望留校住宿方便找活攒钱的。

写了申请书后,拿到家长的签名后,苗婷婷他们顺利地在宿舍住了下来。

暑假住宿也不是没有要求,和以前一样,他们还有宵禁。

每天晚上十点前都必须回到宿舍。出门前要在老师放在宿管阿姨那里的表格上签名,回来也要在表格上签下姓名和回宿时间。

表格老唐每天都会看,以防哪个孩子在住校期间出事无人知晓。

苗婷婷跑了好些地方,最后选定了麻纺织厂,理由只有一个,这里给的钱最多,做满一个月能拿到三百二十元。

但辛苦也是真的辛苦,车间机器轰隆隆转个不停,大夏天里头热得像蒸笼,一进去就是一身汗。三班倒,一个月要上十天的夜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