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需要修补的地方多,两袋石灰混着黄土顶多能糊两间屋子,瓦片也不够,倒座和两边厢房这二十多年都没修缮过,破掉的瓦片还是挺多的。
苗勤之找到县城的水泥厂和砖瓦厂,大大小小问了一遍,这些厂子的订单普遍都排到了一个月后。像苗勤之这样,要量不多的,想要加塞人家根本懒得搭理你。
连转了三天,还是没找到足量的石灰和青瓦。
到了第五天,眼见苗勤之还没有开始修房的动静,李翠芳开始旁敲侧击:“老三,你那屋子修的怎么样了?”
“我和你哥是看在兄弟血缘面子上,允许你们再在我们家里住半个月,可这半个月都快过去一半了,你也没个动静。我可跟你说,既然分家了,就没有还赖在一起住的道理。”
苗老太听到这话,顿时不舒服了:“老大媳妇你什么意思?你——”
“妈,大嫂说得也有道理,分家了就是两家人,是没有赖在大哥家住的道理。”苗勤之拦住了苗老太,看向李翠芳,淡淡道:“大嫂你放心,我们会在半个月内搬出去的。”
李翠芳上下瞥了他一眼,漫不经心地点了点头:“行,有你这句话就行。”说完又装模作样道:“我也不是赶你走,家里就这么大,过段时间稻谷就成熟了,总得有地方放不是?你那屋子朝阳,又宽敞,透风好,堆放稻子再好不过了。”
“你放心,不会耽误你放稻子的。”苗勤之也不反驳,尽管他清楚明白家里东西走廊的二楼就是老一辈特意建好的谷仓。面积大,封闭式,堆谷子是再好不过。
石灰青瓦不够,苗勤之便打算先把倒座西边那两间屋子先修出来。这两间屋子西边就是火芝婆的屋子,下午能遮阳,不像东边从太阳升起就一直在太阳底下暴晒,温度低,夏天住着清凉些。
两间屋子,前屋大些,能放得下两张床,到时候拿帘子隔开就是两个独立的空间。正好苗南带着妹妹睡一床,他和苗东睡一张。后屋小些,给苗老太住。
接下来的两天,苗勤之每天早晚出门干活,中午就在家里和泥抹墙。苗勤之糊墙,苗东苗南就在旁给他递泥桶。
把苗勤之递下来的用空的水泥桶装满,然后再递给他,免得他糊一半桶空了又要爬下来装东西。
苗小喵没有她能帮忙的地方,只能背着手,在屋里四处转悠。
转了小半个小时,她终于发现了自己能做的事情——指挥苗勤之糊墙——遇到爸爸没糊平的地方,就指出来,让他补上一铲子。
苗勤之糊了两天,前屋糊好了,一行人转战去后屋。后屋小,只用了一天时间。因为急着搬进来,再加上水泥不够,地面没有铺平,只能简单地把长的杂草除了,然后把地糊平踩严实。
这个事儿可以交给苗小喵做,她没事儿就去长草的地方踩一踩,踩了几天,倒也看不出一点这里曾经长过草的痕迹。
一家人忙得热火朝天,隔壁的火芝婆听见动静,不时杵着拐杖过来看看。见苗勤之糊了两间房就收了手,老太太不由得好奇:“你这既然都修了,怎么不把另外两间屋子也一起修了?”
苗勤之也不隐瞒,坦白说了:“我手头的石灰和青瓦不够,只够修这两间屋子的。就打算先把房间修好,后面的等定了石灰和瓦片再修。”
火芝婆一拍大腿,道:“三小子你怎么也不问问你阿婆我?”
“可您家这几年也没有修屋子啊。”不修屋子,谁会买石灰和青瓦囤家里。这东西会损耗,石灰留久了会结驼就不能用了。青瓦堆着,慢慢也会风化破损。
火芝婆得意道:“我家里是没有这些东西,但我有人,能给你弄来。你说说你还需要多少水泥和青瓦,我找人去!”
苗勤之盘算了一下,家里这两间房他想着水泥不够是省着用的,认真算起来,两间屋子搭上黄土,至少得三袋才行。
东西厢房,他是打算一间做厨房,一间做杂物间,不大修,只把破漏的墙体修补一下,算一袋水泥。再加上从村里人借来的两袋水泥,共是六袋。
东西厢房的墙可以不糊,但屋顶不能不修。一平米屋顶大概需要一百三十只青瓦,按照百分之二的破损率,东西厢房再加上倒座的堂屋,东边两间屋子,差不多一百平米,便还需要两担差不多三百只青瓦。
于是苗勤之道:“阿婆,我这边还需要七袋水泥,大概三百五十只青瓦。”苗勤之特意多说了些,就怕万一不够很麻烦。
火芝婆一口应下来:“行,我回去就打电话去,保准给你明天早上你就能拿到质量又好价格又便宜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