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听说了,说是触怒了太子殿下。”
“所以说啊,这些高高在上的梁人,谁知道他们怎么想的。喜怒无常得很。”
“这话说的,你就不是梁人,我就不是梁人了?”
“这跟我有什么关系?你去京城说一句‘我是梁人’,看人家认不认吧。”
一群官员不欢而散,没想到的是,在大船离港之后不久,压根就没穿过海峡,一艘小船就放了下来,载着已经改换衣装的竺年等人拐向一个当地人的小渔港。
说是渔港,其实就是一个海边小村。
渔船就是一些小舢板。
竺年他们的船混入其中一点都不显眼。
当然他们这么些外人来,还是很显眼的。
他们还没把船拽上岸,就有人跑了出来。
当前的是一群小孩儿,看到他们一点都不陌生:“侯叔叔来啦!”
他们说着标准的大梁官话,几个追出来的老人尴尬地点头笑了笑,用当地话骂了几声,应该是斥责小孩儿乱跑。
竺侯用当地话招呼了几声老人,就对竺年介绍:“咱们学校有个小兄弟,出来之后当了渔民,也不知道怎么就到了这里,还当上了村长。”
尉迟兰和竺年太高了,本地人长得大都瘦小。他们的皮肤可以涂黑,但身高没法缩水,换上了当地人的衣服也不像当地人。
尉迟兰听着是越来越好奇:“回去的时候得去一趟南泉,见见你们读的那个学校。”
好歹他也是个先生,这辈子也就正经教了竺年这么一个学生,但那个学校也太夸张了,这都是出了多少人啊。
竺年的亲卫营不必说,几乎九成九来自于南泉的学校。
竺年被册封太子之后,亲卫营就在京县外头找了个地方作为军营驻扎。
当时还闹过一件不大不小的笑话。
由于亲卫营几乎都是南泉人,在军营里都说南泉话,有一次有个小分队出去拉练,碰上一支准备造反或者说已经开始造反的反军,被直接给灭了。
反军哪里想到来人这么凶残,嚷嚷了半天投降也没人听(听不懂);被审讯也听不懂,还被当做负隅顽抗,被打得可惨。
亲卫营里确实有不少语言天赋不错的,别说是官话了,就是外国话也能高低来几句。但巧不巧的那天的队伍中就没一个语言人才。
毕竟亲卫营战斗力才是第一要素。
竺年的亲卫营可凶残。主要是正经打仗的时候,他们没捞到什么战功,憋着一股子气。
撇开这些亲卫营,还有更多的投入到了军队中,出现了不少出色的将领。
当官的人数相对少一些,也只是相对。在北地的官场上少见,南地、海外、姜地,出自南泉某个学校的学生可一点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