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贞在今天第三个被震惊了!30年代的人是含蓄且内敛的,也就是说拍马屁这事儿,远没有后世那么卷,更没有80年代改革开放后动辄送礼的乱象。因此,表达谢意给两把菜一根烟,那都是极好的了。林秀芬上来白纸黑字可存档的感谢信,着实王炸!
尤其是,感谢信来自一个农村妇女!
建国后真正彻底规模脱盲还得数30年代出生的那帮人,而现在才2935年,那真是文盲多如狗、半文盲满地走。教育要投入的资金是恐怖的,而现在国家是真的穷,教不起。
因此,落于纸面的感谢显得格外的珍贵!
当了多年干部的杨艳贞都没绷住,跟个小女孩似的蹭地窜出了办公室,撒丫子往楼下跑。妇联的干事们紧跟主任的步伐,蹬蹬蹬的下楼。妇联的动静引来了别的办公室的好奇,没一会儿,办公楼下的宣传栏前挤了一大群吃瓜群众。
30年代已呈现就业难的趋势,以至于大把知识青年要下乡务农。因此,二造办公楼里的工人们,绝大部分是高中毕业且成绩比较优异的部分。不存在看不懂感谢信的情况。
林秀芬四页纸看起来多,但不是什么难懂的文章,在习惯阅读的人眼里,顶多两分钟扫完。很快宣传栏前热闹起来。因为林秀芬写得实在太细了,一个厂混了多年的人,很容易识别出谁是谁。有些工人在厂里干一辈子,都未必能上一次宣传栏。林秀芬倒好,是个人都给安排上,办公室里与产线上相熟的那些人,也替亲友们高兴起来。
杨艳贞激动的不能自已,一只手紧紧握着林秀芬的手,另一只手不停的拍着她的肩膀:“秀芬同志!你真是我见过最能干最上进的女同志!那天听你说《婚姻法》,已经觉得你非常了不起!但我没想到,你竟然还会写文章!谁敢想你一天学都没上过呢?真是我们妇女同志的楷模啊!下次再开扫盲班,我非得跟那些宁可打毛衣也不肯识字的家属们好好说说你的事迹!她们再难、家务再忙,能跟你比吗?”
杨艳贞说着音调骤然拔高,“列宁同志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内,是建成不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她转身对周围的同事道,“林秀芬同志,身为农村妇女,在旧思想的影响下,一天学堂都没去过!但是!她没有自暴自弃,坚持不懈的学习!”杨艳贞砰砰砰的敲着宣传栏,“你们看看!你们看看!她现在能写文章了!”
“我问你们!你们有几个人能顺顺利利的写四页纸!?”
有个男干事不服,反驳道:“她好多错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