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氏想着自己用了这么久也不会做纺车和织机,就不担心了,乡亲们用的很高兴,“又快又省事儿”的新机器勾起太多人想要的冲动,但是真的来讯问的,只有村里几个种棉花的人家。
“如果一年只需要三匹布,家里有织机,什么时候织完这三匹都可以,并不需要多快。”封氏对甄英莲解释为什么她看到大家“喜欢却不想要”。
“原来如此。”甄英莲点点头,根源就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上,生产力低下需求低下。大如州是小的州县,她在金陵和扬州,在市集上都能感受到工业的发展,想到这个世界架空的对应历史节点,甄英莲对工业化还是有信心的。
甄英莲的信心除了对历史的了解,也在她现在已经收到了村里三户种棉花的人家订纺车和织机的单子,一家一样要一台,每台机子三两银子,每家给了一两银子的定金,在收棉季前交给他们机子就行,这样算起来工期两个月,足足够了。
收下定金后,甄英莲和大勇叔又去找辛木匠了,这次不光是订购,还签了长期合作的单子,甄英莲的纺车织机只给辛木匠来做,找别人视作定金不退,辛木匠要是将做出的机器转卖给别人,要赔十倍的价格。
“十倍的赔偿,要是在工业革命期间,百倍也会被资本家挖去的。”甄英莲感慨着。
……分……界……线……
“若无梅子雨,焉得稻花风。”梅雨季节过后,就是稻花开的季节,也是田里的鱼儿饱餐和长大的时候。
天里的鲤鱼是长的快的鱼,到开花的时候,已经从放下的一指长到了现在的一扎长,每条绝对在三两以上。鲤鱼在密密麻麻的稻子下面游着,不下到田里去摸,是不知道鱼有多大了的。
“前些日子稻花还没开的时候,我还觉得是错觉,现在看来不是,英莲养鱼的这片稻子,确实比我的长的好。”大勇叔在相邻的两片田里比划着,“英莲小姐这片,比我的抽的穗子要大呢。”
和大勇说话的是村里的种田能手张叔,为啥说他是种田能手呢,他在五年前的时候种出来一株“百谷稻穗”。整穗稻子献上去,抵了五十斤粮食的税。至此他在这十里八乡的出了名,大家有农事上的事情总是问他。
张叔看了,说:“大有什么用,你看那稻子下面的狗鱼在吃稻花,稻花都让狗鱼吃了,坐不下几粒谷子的。大勇呀,你也是种了十年谷子的人,怎么不明白,这一穗上的谷子,开花的有百八十个,可坐下的有一半就好咧。”因为用蚕沙喂鱼的事情,村里还叫甄家天里的鱼叫狗鱼。
“张叔说的是。要论这伺候田里的事儿,和村里哪有比得过您的。”大勇叔在旁边附和着张叔,他不太认可张叔的话,但是张叔的权威又让他不好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