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5页

放下了望远镜,弗里德里希大公叹了一口气。

经过了一天战斗,付出了上千人的伤亡,仅仅只是将阵地向前推进了不到一里地。

面对衰落的波斯帝国,居然只打出这样的战绩,显然不能令人满意。

没有办法,敌人早有准备。夹在英俄奥三个大流氓之间,波斯帝国哪个日子是提心吊胆。

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尽管波斯帝国已经衰落了,但同时面临三个大流氓的威胁,统治阶级的危机意识还是少不了的。

为了保全自身,波斯政府一直都利用三国之间的矛盾左右摇摆,就是不站队。

平常时期,这么干自然是最佳选择。作为三个大国的缓冲区,本身就不需要立场,站队只会让自己陷入危险境地。

怎奈时代在发展,国际局势也在风云变幻,没有跟上节奏的波斯政府,在霸权战争爆发的档口就做出了错误判断,引发了这场战争。

尽管维也纳政府再三保证,只是借道进攻印度,不会图谋波斯的土地,可波斯人就是不信。

或许是因为突厥老祖宗,留下了“假道伐虢”的典故,让波斯政府做出了错误判断。

不仅拒绝了维也纳政府的借道提议,还和英国人勾搭了起来。当然,这是英国人主动找上门提供帮助的。

不过这不是重点,涉及到了维也纳政府的第二战略计划,事关霸权战争的成败,自然容不得半点儿温情。

既然外交上谈不拢,那就只能战场上见。霸主国的作风,就是这么朴实无华。

眼前这条防线,就是波斯政府动用十余万劳工,历时数年之久苦心打造的。

大概是波斯政府觉得乌龟壳能够给人安全感,不光同神罗边界建立了要塞工事,同俄国人、英国人的边界同样有防线。

事实证明,要塞工事还是有效的。如果没有这些工事可以依托,直接进行正面交战,恐怕现在就分出了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