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1页

按照总参谋部的计划,普军应该在三天之内攻克布列斯特,然后沿着第聂伯河南下夺取基辅,切断俄军的水上补给通道。

这一战略的核心就是要快,俄国人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兵。一旦沙皇政府反应了过来,大量的援兵赶来,战争就不好打了。

这是历史经验教训,第一次近东战争中英法联军用血的事实,告诉了世界全副武装、后勤完善的俄军是硬骨头。

只要第聂伯河在俄军手中,奥地利的物资就可以源源不断的运过来,战争就会演变成消耗战。

西南方面军司令官霍恩洛厄·英格尔芬根硬着头皮回答道:“元帅阁下,敌人比我们想象中要顽固的多。在这七天时间里,我们正面交手了数十次。

尽管大多数时候,都是我们占据上风,但总得来说仍然不容乐观。俄军的兵力补充非常快,和我们交战的部队已经换了三波。

你可能不相信,他们不仅在原地固守,还时常发动反攻。

根据侦查到的情报,守卫布列斯特一线的俄军足有八万人,沃伦州地区还有十万俄军,更不用说后方还有源源不断的援军。

对面俄军指挥官就是一群疯子,根本就不把士兵的生命当成一回事,很多时候故意和我们兑子。

短短的一个星期内,我们西南方面军就损失了两个师的兵力。短时间内,想要在这里取得突破,几乎没有可能。”

没办法,战略这玩意儿根本就无法保密。普军想要切断第聂伯河,俄军自然不答应了。

作为敌人,自然要死死的盯着对方。尤其是飞艇部队诞生后,每天都有俄国飞艇越境侦查,大股的兵力调动,很难进行保密。

毛奇眉头紧锁,他也知道拿不下布列斯特要塞,主要责任不在这些军官。战场上要靠实力说话,普军没有压倒性的优势,陷入僵持是很正常的。

总参谋部制定的战略计划:佯攻爱沙尼亚,做出进军圣彼得堡的架势吸引俄军主力,为夺取基辅创造机会。

然而,计划没有变化快。吸引俄军主力的目标实现了,夺取基辅的第一步就卡住了。

再好的战略,也架不住沙皇政府兵多。俄国人的守军,比发起进攻的普军数量还要多,事情就尴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