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的雨季并不是每天都暴雨,而是每天下上几个小时,这种连绵的阴雨天气,即便是中国南方的人也未必多能承受。
更不要说,被朱祁镇视为精锐的京营,多是河北人。这些北方人遇见这样的天气,非战斗减员也就成为必然了。
也就是说,大明进攻安南最好的进攻窗口,乃是每年十二月到次年的四月。
而今已经是秋后了,冬天马上要来了,每年短暂的旱季马上要来,这五个月时间窗口,看上去时间不短,但是比起真正的国战,几乎是掐着指头数日子了。
所以再拖下去,不管安南有什么变故,都没有用了。
朱祁镇不可能让京营冒着雨进攻安南。恐怕还没有打仗,瘟疫就开始横行了。
这个决策已经到了不得不决断的地步了。
朱祁镇没有召见全部内阁,而是召见了李贤与杨洪两个人。
李贤的态度依旧很明确。他说道:“陛下,安南乃大国,不可小窥,前几年打瓦刺的亏空还没有还上来,而今朝廷刚刚喘了一口气,陛下即便是要打安南,也要拖上几年,等钱粮充足了,臣决计不说一个‘不’字。”
朱祁镇点头微笑,心中却暗道:“似乎是要打上一仗了。”
李贤并没有想到,他这番话,却让朱祁镇心中的天平向打安南方面倾斜了一些。
什么原因?很简单。
朱祁镇很明显的感觉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不打仗了,大明文官在很多改革之上,就开始拖拖拉拉的。
似乎一下子回到朝廷威名远震,宇内太平无事,大家都可以登高凭栏,唱诗饮酒,搞一些文人士大夫该有的享受,而不是日日忙得跟狗一样的。
朱祁镇并不是一个工作狂。
但是以后事的工作量看这个时代官员的工作时间与效率,实在是让他不能忍,很多大臣,仅仅视事半日,下午就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