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8页

其实这一个双赢的合作。

朱祁镇对长子其实也是按太子的标准来办的,自然要给他安排班底,虽然儿子还小,但是很多事情该安排的,就要安排起来。

但是又一点朱祁镇也是心有疑虑,他与儿子相距只有十几岁而已。

如果将来他还在位,儿子就羽翼丰满,对他们父子,都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什么也不安排,一旦他有什么三长两短的,儿子没有足够的班底提前接管朝政,到时候大权就不在皇室手中了。

而英国公张辅的儿子,张懋就是一个很好的安排。

首先年纪小,英国公年事已高,自然是活不到太子登上政治舞台了。但是张懋毕竟是下一任英国公,天然就要继承英国公的势力。

虽然不敢说英国公一脉在英国公死后,还有多少力量,但是最少太子在军中就了支持者。有这一条线,在关键的时候,就可以拉出一批想得从龙之功的将领。

就不会如当初朱祁镇登基的时候,简直是彷徨无顾之极。

而且张懋年纪尚小,权威不足,他与太子同龄,最大不过是牵线的,不可能有功高盖主。朱祁镇在一日,想来即便是有张懋作为太子死忠,也做不成什么事情来,朱祁镇根本不用担心他们威胁自己。

至于将来太子与他君臣如何,却不是朱祁镇可以看见的事情了。

英国公答应下来,自然立即去办事,去了内阁与王骥商议诸般事务,两个人拗起来,谁也不怕谁。

最后,花了两天终于得出一套方案。

虽然很简陋。很粗糙,但是最即便的雏形算是出来了。

王骥与张辅的意见结合,是征兵与募兵想结合的,首先凡是被选择的士卒,家中免役。这对百姓是极大的好处。

相比起赋税来说,徭役才是普通百姓最害怕的事情。

招募士卒这一件事情,被王骥分解开来,河北八府中大名与河间去年水灾,这一次征兵免了,剩下的天津府,永平府,保定府,真定府,顺德府,广平府,再加上顺天府本地,按人口数量比,每一个府县分摊几千兵额。

到了府里再由各县分摊,大抵是每一个县中征兵不到一千人。由各地衙门送到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