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如此,倒是可惜了。”吴节一叹。
黄锦:“吴节你也不用失望,这个李时珍倒不难寻,听人说,他正在古北口采药。老头当年同李太医有旧,若你真要寻他,我写一封信派人去请就是了。”
吴节大为惊喜:“你怎么知道他在古北口的。”
黄锦笑道:“李时珍这几年忙着写一本草药书,足迹遍及天涯海角,这一路开销都是一笔大数字,却不是一般人承受得起的。好在他有官职在身,可以免费在各地驿站吃住,前一阵子查驿站的花消帐目时,我正好看到这一个条目,便知道他在那里。”
吴节:“好好好,倒是劳烦黄公了。”
“没什么的,也就是一桩小事,他还欠我一个人情呢!现在正是还给我的时候。”
“什么人情?”吴节好奇地问。
黄锦:“李大夫当年触怒陛下,几乎被下到诏狱里去了,是老奴我说了一句话给保下来的。”他笑了笑,摇头:“倒不是老头子新善要做烂好人,实在是这人吃五谷杂粮,难保没有得病那天。我们身居高位的人又不是神仙,自然免不得终有一天要倒下。这人呀,官儿再大,势头再煊赫,什么人都能整,惟独不能得罪医生。”
吴节听完,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说得有道理。”
一边说话,吴节一边飞快地用铅笔写着稿子,不一会儿就写了一千多字。
黄锦看得暗自咋舌,这吴节一边说话一边构思,一边誊录,一心三用,好生了得,过大才也。
又喝了一口茶水,就听到吴节问:“这是一件事,还有另外一桩呢,黄公请讲。”
“这第二件事嘛。”黄锦斟酌了一下语气,说道:“胡宗宪回京了。”
听到这个名字,吴节来了精神。这可是个了不得的人物,浙直总督,抗倭名将,二品大员,严嵩的得意门生,严党的一块金字招牌。若不是有胡总督的赫赫战功撑着,严党早就垮台了。
黄锦突然说起这个人的名字,难道是说嘉靖准备动手铲除严党。胡总宪这次进京,会被直接拿下?
不对啊,胡总宪落马是明年的事情,现在倭寇之乱尚未平定,不到中途更换大将的时候。